中国报道网——中国报道杂志唯一官方网站
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 直播

河津:“搬”出来的幸福 ​

发布时间:2022-04-19 15:05:01 推广 来源:人民日报客户端山西频道

实施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是山西省委省政府解决采煤沉陷区群众住房安全的一项重大民心工程。近年来,河津市紧扣山西省采煤沉陷区治理政策,通过政府、企业、群众三方协同发力,在全省率先完成采煤沉陷区搬迁工作。世代居住在深山的群众整体走进城市,过上了幸福的城市生活。

协同发力,确保群众“搬得出”

河津市下化乡地处河东煤田最南端,境内井田面积59平方公里,煤炭储量2.1亿吨,是河津市唯一的煤炭乡镇,也是运城市主要煤炭生产供应基地。由于煤层浅、分布广、开采难度小,明清时期,这里的煤炭开采便进入兴盛期。近年来,随着煤炭资源整合,煤炭产业发展突飞猛进,成为当地重要的经济支柱。大量的煤炭开采,也导致危房问题逐年凸现,群众居住安全受到巨大威胁,生产生活环境恶化,人口净流出十分严重。据2014年摸底统计,全乡9个行政村50个自然村3539户居民住房处于采煤沉陷区。实施避险搬迁成为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的首要任务。

面对这一现状,河津市聘请专业机构编制《河津市采煤沉陷区治理规划(2015—2020年)》,制定出台了《河津市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实施方案》。本着“尊重民意,突出重点,因地制宜,分类实施”的原则,于2015年、2017年分两批实施了6个行政村21个自然村2203户7078人的采煤沉陷区搬迁安置项目。按照“三同步、四结合、五统筹”要求,通过广泛征集民意,将南桑峪、陈家岭、老窑头三个行政村集中安置到市区东部,将上化、周家湾两个行政村集中搬迁到龙门大道两侧。对搬迁任务较少的下院、杜家湾两村进行了货币安置。

五个安置小区坚持高标准设计,高质量建设,全方位治理。除南桑峪村于2008年实施外,其余四个村共规划建设住宅楼26栋,全部为框剪结构电梯楼,容积率均为3以下,绿化率均达到30%以上,实现人车分流。同时绿化、硬化、亮化齐头并进,水、电、暖、通讯设施一步到位。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河津市委市政府探索形成了“市县牵头、乡镇实施、部门协同、群众参与、全面督查”的工作机制,整体推进避让搬迁、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生态治理、产业发展、就业培训,实现了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由“各自为战”到“系统治理”的转变。

经过七年的辛勤努力,目前河津五个采煤沉陷区整体搬迁村已全部建成。楼宇住宅鳞次栉比,花草树林郁郁葱葱,游园小径曲折婉转,亭台楼榭错落有致。告别世世代代生活的大山,村民们的脸上都露出了灿烂的笑容。

因村制宜,确保群众“稳得住”

从深山到城市,虽然只有一步之遥,但对于大多数普通群众来说,迈出这一步却是何等的艰难。

河津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把人民群众“高兴不高兴、满意不满意、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标准,依法依规、因地制宜、一村一策、分类安置。针对周家湾、上化、陈家岭、老窑头等4个行政村16个自然村采煤沉陷区面积大、范围广的特点,采取整体下山、集中新建安置方式,共安置群众1965户。针对下院行政村沉陷区面积小、危房较少的特点,采取就近安置方式,87户重点户全部就近回购存量房安置。针对杜家湾坪头自然村集体经济薄弱,村民经济条件差距较大的特点,通过中央、省级补贴,市、县配套,采矿权主体差额补贴方式,通过货币安置方式安置群众151户。

实行政府建设和房地产公司建设相结合。周家湾、上化2个集中新建项目,通过委托具有实力的房地产公司,按照采煤沉陷区治理标准,采取“政府+企业”的市场运作模式进行建设。陈家岭、老窑头2个集中新建项目,通过乡村两级自主建设。同时结合当前和长远安置实际,预留发展空间,启动二期450户大龄青年结婚用房建设,满足搬迁群众长远需求。

统筹发挥政府、企业、群众三方力量,破解项目资金难题。在政府层面,除中央、省级的补贴资金外,市、县两级政府克服困难,不折不扣落实配套资金4000万元。对2017年2个集中新建项目,市政府通过行政划拨方式,共解决建设用地100亩,减轻项目资金压力4000万元。同时财政配套7000万元,实施新建小区附近炸药库搬迁、第五小学建设、周边道路等工程。在企业层面,引导7家煤矿企业积极主动作为,承担社会责任,彰显社会担当,落实配套资金6500万元。在群众层面,积极发挥村集体优势,自筹资金1.5亿元。同时协调农商行、龙都村镇银行,采取小额贷款方式,为困难群众办理贷款1500万元。

在住房分配上,各村普遍以成本价或低于成本价的方式供给。南桑峪村一期房屋均价每平方米仅560元,比成本价低1200元。对于贫困户,每户只出5000元,即可购置一套105平方米的房子。二期房价每平方米保持在2000元。陈家岭、上化、周家湾等村房价均价每平方米普遍在2500元以内,远远低于当地市场价。陈家岭村党支部书记王云峰多方筹资200万元,为困难户垫付房款,确保群众稳得住。部分村还实行“四免两补”政策,即免物业费、暖气费、校车接送费、老人老年公寓吃住费,对优秀学子予以1000元至5000元的一次性补助,让群众共享高质量生活。

安居乐业,确保群众“能致富”

河津市下化乡党委政府以党建统搬迁工作,发挥基层党支部先锋模范作用,组织开展专业培训,全面提升村民劳动技能,彻底解决搬迁群众就业难问题。对搬迁村民开展家政、月嫂、餐饮、电焊等技能培训,对接国内一二线城市和市校合作项目,组织劳务输出,增加村民收入。全乡共组织劳务输出500余人,人均月工资在5000元左右。会同农业农村局开展高素质农民培训340人,统一持证上岗,推广农业新品种,提高农业附加值。

目前,南桑峪、陈家岭、上化、杜家湾等村与驻地煤矿合作,成立运输车队和后勤服务队,承担煤炭外运任务和驻矿后勤服务工作。全乡承运车辆达300余辆,解决就业近千人。因地制宜做强产业,积极引导群众流转土地,大力发展干果经济林。目前,已发展花椒、核桃、油松20000余亩,保证了50岁以上农民有活干。同时出台扶持政策,引导和帮助村民创办各类企业。据统计,全乡共创办物流公司、养殖场、家具店、小饭店、馍铺、超市、家庭农场、电商等各类主体企业200余家,带动村民就业3600余人。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进城前的8000元跃升到30000余元。

为确保进城农民以最快速度融入城市生活,河津市下化乡坚持德治教育,以文化广场、村史馆、老年活动中心等为主阵地,打造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广泛开展文明户、星级户评选活动。定期开展法治宣传,组织开展志愿服务。成立互助合作社,帮助村民解决急难险事。目前,下化乡整体搬迁村人心稳定,产业兴旺,设施齐全,乡风文明,成为全市一道亮丽风景线,多次受到省、市领导的好评。首批搬迁的南桑峪村还被授予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全国民主法制示范村。(吴晓征)

责任编辑:张煜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顾问|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