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盛开的地方
“在大团,一年有两个关于桃的节日——桃花节和品桃节,马上就是一年一度的桃花节了,我们希望能够通过这种形式,政府搭台,让农民与客户或者市民直接交流,畅通桃子的销售渠道,实现桃农的增收。”近日,浦东新区大团镇党委书记董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阳春三月,花开时节,在浦东南部,有一处村村桃林、家家桃花盛开的地方——大团镇。今天,春风和煦,阳光明媚,第28届上海桃花节正式在大团镇开幕。去年,大团的水蜜桃成功入选“中国百强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
董军(右)书记调研多利农庄问计问需
“小特产”做成“大产业” 实现农民增收梦
大团镇是原南汇县四大镇之一,上世纪初因商贾云集、经济发达、文化繁荣,素有“金大团”的美誉。目前,在浦东新区发展规划中,是唯一的纯农业定位镇,纯农户接近一万户,农业户籍人口三万多,占整个浦东新区的九分之一。
“去年大团镇人均收入不足两万块,在整个浦东新区是垫底的,当然大团也有它的特殊性,是当前浦东唯一的纯农业镇。”大团镇镇长王震东坦言,“我对口调研的果园村,种植桃树的比例达到90%以上,通过这段时间的走访调研,也大致了解到了一些问题所在。”
王震东说,“在我的调研中发现,有一部分果农是有固定客户在的,每年的收益也很不错,但还有约一半的果农存在销售困难。桃子不同于其他水果,保鲜期极短,摘下来两三天卖不出去的话,差不多就烂掉了。所以政府也想针对这一群体,联系一些合作社,为果农畅通销售渠道,今年就在果园村进行试点。”
王震东(右)镇长在桃农家中调研
“董书记,我年纪大了,现在都不能参加培训了,怎么每次培训都是那么几个人?”赵桥村的彭大伯操着一口外地口音问董军。彭大伯是三峡移民,手里有三四亩承包地,可他没有种桃子的技术,所以他想参加培训,但因为年龄超过了60岁而被拒之门外。
“愿意学技术是好事,怎么还不能参加培训了呢?”带着这个问题,董军又调研了农村集体资产管理事务中心。原来,现在农业技术条线的培训有了年龄限制,超过国家规定的劳动年龄就无法参加农业部门组织的农技培训。但是农户对技术的渴求是实现农户增收的基本需求,于是,董军联系各相关部门迅速“补短板”,形成了解决方案。比如依托“田间课堂”,以专业合作社为主体,在村间田头为老百姓实地提供农技培训和农业服务;建立以农技专家、合作社带头人、农业致富带头人为主体的农业服务联盟,定期开展活动、服务群众等。
“夏天干旱时,桃林缺少灌溉水源,我们就疏通断头河,解决桃农的灌溉问题。桃子成熟后,怎样稳妥地运出来,让桃子减少磕磕碰碰,我们就建设田头路。所有这些举措,都是为了改善果农的生产和销售环境,提高果农的收入。”董军告诉记者。
桃农在桃园里劳作
“跟人一样,桃树也是有生命周期的,桃树的生长周期大概在15年。15年之后,桃子的产量也开始走下坡路了。”董军说,“所以,我们也在做一项老桃树翻新的工作。当然也不是一概而论,而是因地制宜,有针对性地更新桃树,让桃子的产量尽可能增加,让桃农的收入尽可能提升。”
“接二连三”融合发展 重塑魅力“金大团”
农业是大团的底色,桃产业是大团的品牌。如何用一个小桃子做出大文章?这也是董军在大团镇任职近十年来不断思索并实践的一个重要课题。董军认为,大团镇背靠着上海这个国际性大都市,提升桃子的品质,打造精品应当也是一条可取的出路。“比如,一两个包装精致的精品桃子,提高价格去卖,在上海也是有市场的,再比如与高端酒店对接,作为入住宾客的欢迎水果也不错。”
大团水蜜桃
如何发挥出桃产业“接二连三”深度融合发展的作用,董军认为,大调研工作给了自己很大助力。在赵桥村调研的过程中,不少农户、合作社都提出:大团镇要发挥出桃子的最大效益,要发挥出竞合优势,急需公共品牌和公共交易的市场。这与董军的想法一致,“要解决增产不增效的问题,需要我们深化产业链,增加附加值。”
于是,董军带着区域办、农投公司调研了东元、邵宅、邵海、多利等几个规模化的农业龙头企业,形成了一套工作措施。立足桃产业、桃文化主线,努力建成东大公路乡村休闲旅游黄金走廊带、上海市东部地区最大的“桃野公园”,打响“慢生活镇”品牌;以发展“三高”、“三品”农业为主要任务,着力提高农业的规模化、品牌化、精致化、组织化水平,培育发展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等一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极大提升并拉长桃产业向二三产业延伸的附加值和产业链,谋划以桃产业、桃文化、有机农业为主要特点的田园综合体,使之成为大团农业和乡村旅游的最大亮点。
桃雕产品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在大团镇,除了规模化的桃树种植以外,二三产业也在推进中,已经推出了系列食品饮品和保健类产业,诸如新桃儿童蜜汁、新桃纯榨果汁、特色新桃果酒、新桃酥、桃汁蜜糕、桃香松糕以及桃胶面膜等特色产品及旅游伴手礼。
禅文化主题的民宿
在大团的走访中,记者还看到了设计成咖啡元素、收藏元素、高尔夫元素、禅文化等多种元素各异的民宿。政府将房子租借下来,委托第三方进行装修和运营,最大程度地将农民的闲置房屋再利用,每到桃花盛开或是桃子成熟的季节,游客骤增,常常“一屋难求”。
徜徉在果园村王厅桃海、赵桥村美丽庭院,到桃林深处,听传统民乐,住大团民宿,吃乡土菜饭,喝桃花美酒……正如董军书记所说,立足桃产业、桃文化主线,精心打造现代都市农业,努力建设具有浦东新江南水乡特色的美丽家园和海派田园特色的美丽乡村,让“金大团”的招牌重新焕发光彩。
【调研手记】聚焦三农,共筑三梦
浦东新区大团镇党委书记 董军
2018年,是我到大团工作的第9个年头,大团镇是浦东新区唯一的一个纯农业镇,俗话说“无农不稳、无工不强、无商不富”,大团的经济发展相比浦东其他镇显得比较滞后。但是,本地农民对于幸福的向往是迫切的,大团有农业户籍人口3.11万人,纯农户9889户,如何让改革成果实现共享?如何让农民通过农业感受到更多的幸福感?如何让农村的面貌全面改观?如何让“金大团”的招牌重新焕发生机?这既是农户的期盼,也是镇党委、政府的使命,答好这份考卷,镇党委、政府责无旁贷。
大调研工作给了我一个契机,让我认真系统地思考这些问题,在对全镇纯农户开展全覆盖大调研过程中,我和班子全体聚焦农民、农村、农业问题,对标乡村振兴战略的要求,带着问题和要求走进联系村、走进农户家中开展大调研,问需于民、问计于民。我率先带头到我联系的赵桥村,走进农户田头,用解剖麻雀的方式来寻找解决问题的答案,有了比较深刻的体会。
董军(左)书记在果农家中调研
大调研是“强化宗旨,服务群众”的连心桥
架起连心桥,共筑农民增收梦。习近平总书记说:“幸福是奋斗出来的”。如何让大团的群众通过农业感受到更多的幸福感?通过大调研架起了我与群众的连心桥,大调研受到了基层群众的热烈欢迎,我在赵桥已经开展过两次座谈调研,群众们反映问题的热情总是不减,每次座谈会总是超时,这反映了群众盼着我去,盼着和我拉家常、说长短,说的最多的就是与每个农户息息相关的“增收梦”。赵桥村的农民多数拥有自己的桃园,多则百亩,少则一亩,桃枝桃花是美景,蜜桃是增收的宝贝,农户们都互相“攀比”谁家种的大?谁家的口味更好?其实这些都离不开农业技术的指导。这其中,三峡移民彭某操着一口外地口音和我说:“董书记,我年纪大了,现在都不能参加培训了,怎么每次培训都是那么几个人?”“愿意学技术是好事,怎么还不能参加培训了呢?”带着这个问题我又调研了农村集体资产管理事务中心,原来,现在农业技术条线的培训有了年龄限制,超过国家规定的劳动年龄就无法参加农业部门组织的农技培训。但是农户对技术的渴求是实现农户增收的基本需求,党建办、区域办、社区办迅速“补短板”,形成了解决方案:一是发挥党建服务点作用。依托“田间课堂”,以专业合作社为主体,在村间田头为老百姓实地提供农技培训和农业服务;二是发挥党员“双带”作用。建立以农技专家、合作社带头人、农业致富带头人为主体的农业服务联盟,定期开展活动、服务群众;三是发挥家门口服务站作用。及时更新需求和服务清单,为农民提供更精细、精准的农业服务。虽然这只是一个微小的举措,但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这微小的举措也大大的拉近了我们与农民增收梦的距离。
大调研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的传家宝
用好传家宝,共筑生态宜居梦。习近平总书记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赵桥村的18组、19组,原来是赵桥村中环境最脏乱差的村组。通过大调研与农户一起谋事、成事,这两个村组成了典型,做了示范,从我们去学别人,变成了别人来学我们。大调研工作开展之初,农户们就提出来:“这些桃枝、瓜蔓农忙季节根本来不及运出去,很多都扔在河道里,污染环境,这个问题可一定要解决啊!”“区里面不是都配发了粉碎桃枝的机器么?”我问道。“来不及噶,农忙季节来不及噶。”原来,供不应求是个大问题。实地查看后,许多人家宅前屋后都是柴草,乱堆乱放。针对这个问题,区域办、妇联提供了两条疏解办法:一是“巾帼引领”,多方参与。发动巾帼志愿者参与到农村垃圾分类宣传和美丽庭院建设中去,用实际行动示范引领生活垃圾不乱扔,生产垃圾不乱弃的良好习惯,实现“美丽庭院小目标,美丽乡村大蜕变”;二是“柴砖银行”,变废为宝。将农业垃圾特别是不易腐烂的桃枝存入各小队划定的公共存储空间——“柴砖银行”,解决桃枝丢弃在河道内的问题,以桃枝等带动旧瓦旧缸存进“柴砖银行”,建设美丽“小三园”,进一步宣传“存的是废柴旧瓦,收获的是美丽庭院”,养成美好乡风。大调研中,我们夯实农民的主体地位,发挥乡贤、热心公益村民的穿针引线作用,共同参与美丽庭院建设,营造洁净优美、文明和谐的农村社会环境,努力建设具有浦东新江南水乡特色的美丽家园和海派田园特色的美丽乡村,实现“农村生态环境、城市生活水平”,共筑生态宜居梦。
大调研是“攻坚克难,推动发展”的金钥匙
握准金钥匙,共筑现代农业梦。习近平总书记说:“努力奋斗梦想才能成真。”农业是大团的底色,桃产业是大团的品牌。如何发挥出桃产业“接二连三”深度融合发展的作用,大调研工作助力我克服困难,破除瓶颈。在赵桥村调研的过程中,不少农户、合作社都提出:“大团要发挥出桃子的最大效益,要发挥出竞合优势急需公共品牌和公共交易的市场”。这与我的思路不谋而合,要解决增产不增效的问题,需要我们深化产业链,增加附加值。我带着区域办、农投公司调研了东元、邵宅、邵海、多利等几个规模化的农业龙头企业,形成了工作措施:一是坚持一个主线。立足桃产业、桃文化主线,努力建成东大公路乡村休闲旅游黄金走廊带、上海市东部地区最大的“桃野公园”,打响“慢生活镇”品牌;二是培育经营主体。以发展“三高”、“三品”农业为主要任务,着力提高农业的规模化、品牌化、精致化、组织化水平,培育发展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等一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三是推动产业升级。极大提升并拉长桃产业向二三产业延伸的附加值和产业链,谋划以桃产业、桃文化、有机农业为主要特点的田园综合体,使之成为大团农业和乡村旅游的最大亮点。通过以上举措实现农业增效,共筑大团现代农业梦。
习近平总书记说:“只要坚持,梦想总是可以实现的。”通过大调研的经常走访,来去之间拉近了党群的距离,贴近了干群的心灵。基层是最好的课堂,群众是最好的老师,很多问题在基层找到了解决路径。我相信一场脚踏实地的大调研既是锤炼干部的磨刀石,也是检验能力的试金石,我与群众在大调研中共同铸就的农民增收梦、生态宜居梦、现代农业梦,只要坚持,山再高,往上攀,总能登顶,路再长,走下去,定能到达。
【调研手记】桃花深处听民声
浦东新区大团镇镇长 王震东
3月8日,我镇全面启动纯农户大调研工作,我蹲点联系的果园村是一个拥有约2000亩大团蜜露桃的村庄,蜜露桃的种植面积占到了全村耕地面积的98%,民宿产业和合作社经济稳步发展。按照工作进度,我和调研组的成员深入走访了农户家庭。
王震东(右)镇长在村民家中走访调研
2018年3月15日 星期四 雨
周四是集中调研日,我和调研组成员走访到私营企业主老方家中,一走进院子,只见房子宽敞、院落整齐,农户的生活水平是真真切切地有了提高。老方主动谈起自己的企业根据政策已经减量化了,现在就当提前退休养老了,在家帮忙带带孙子。我问他,对减量化有什么想法?他说,减量化很大程度上解决了环境污染问题,但也有一些老百姓失业,像他的企业,原先在里面工作的大多是四五十岁的中年人,现在只能回家务农了。
老方反映的问题很真实,政策落地的同时必然会带来一些问题,我们要做的就是尽可能纾解矛盾,不让老百姓吃亏。像企业解散后导致部分老百姓失业的问题,政府要千方百计搭建平台,从提高就业技能到拓展就业渠道,切实解决百姓的民生问题。
2018年3月16日 星期五 雨
我和调研组一行走访了果园村银杏9组杨某家中,通过交流,我了解到,小杨年幼起就患有红斑狼疮,二十几年来长期接受药物治疗,父母都是淳朴的农民,全家仅靠1亩多地的微薄收入,生活十分困难。后来,村里为照顾小杨家的特殊情况,为小杨在家附近的合作社介绍了一份工作,合作社老板热情接纳了她,并在工作中给予照顾,小杨一家十分感激。
村里介绍,果园村的百匠村民宿和许许多多的合作社兴起以后,对周边的就业拉动很大。
近年来,随着桃产业链不断延伸壮大,如今在部分村产业的作用已经能辐射到农户就业,相信只要我们持续完善规划、加快推进,不久的将来,一定能将辐射放大到方方面面,从而带动整个区域的发展。
2018年3月18日 星期日 多云
今天是农历二月初二,老百姓往往会在这一天剃头,预示着一整年开个好头。本着尊重桃农生产生活规律的原则,上午十点半,我来到了果园村1租“种桃能手”老方的家中,他一心扑在家中4亩多地的桃树上。闲聊中,老方提到:“以前,大团镇在南团公路与东大公路交界口有个瓜果交易市场,农户们都在那里卖桃子,后来搬到了龙树村,但没多久由于土地方面原因被依法拆除,去年在赵桥村设了一个临时的瓜果交易点,今年不知道又要去哪里卖桃子?我们年纪大了,不像小年轻,有些可以通过网上销售,希望王镇长您能帮助老百姓解决这个问题。”
老方的话深深震动了我,政府在资金、技术上倾斜桃农是不够的,也要积极争取帮他们打开销路。果园村有蜜桃较有影响力的“申凤”品牌,今年,将尝试把一些符合品牌标准的合作社和农户加入“申凤”大家庭,形成品牌合力;尝试搭建电商平台,组成多层次、覆盖面广的销售网络,帮助桃农打开销路。
下午,我到了老党员老汪家里。老汪已是耄耋之年,但身子骨还很硬朗,以前还兼任过村里老年协会说书队队长,现在也依旧发挥着余热。他爱讲故事,尤其说起大团的“桃”,更是滔滔不绝。他自豪地说,我们大团的桃树多,桃林密集成片,零八年以来,多次连续成功举办了上海市桃花节,那些城里人都爱来看哩。他还告诉我,别看现在还只是些花骨朵,到了下周,那些花骨朵一打开,整片整片的桃林,眼睛看着就欢喜,到桃林里走走,闻闻花香,拍拍照片,整个人都松快了。再晚些,到天气热起来,花谢了,结果了,大团的水蜜桃那也是顶呱呱。
他欢快又骄傲的话语感染了我,心中对于即将到来的桃花节少了一分忐忑,多了一份信心。如何依托桃花节以及鲜美的水蜜桃,做足乡村旅游这篇大文章,延伸桃产业链,是我们应该去好好研究的一个课题。
2018年3月22日 星期四 多云
今天是集中调研日,在果园村的水泥路上碰到了在田头忙活好准备回家的冯大姐,随意聊了几句。我们说到这周五即将开幕的桃花节,恰好果园村的王厅桃海、百匠村民宿也是节庆重要点位,我问她村里这几年参与桃花节对他们有没有什么直接的影响。冯大姐的回答很简单明了,她指着脚下的水泥路告诉我,以前桃树田间路都是泥地,现在基本上水泥路都通到了每家每户田头,而且,为了方便村民用电抗旱、打农药,桃园农化线路也一直延伸到了每家每户田头。
我还记得她爽朗的笑声中那一句“变化老大了,村里是一年比一年好哟!”节庆的一些基础建设能惠及村民,他们开心,这就值得了。
大调研工作的要求给了我这个上任不久的大团“新兵”许多压力,肩头的担子也重了许多。大调研的过程,是我全面深入了解大团、推进工作的过程;大调研的过程,也是我深入群众、密切干群的过程。我看到了农户的生活蒸蒸日上,也看到我们工作中的“短板”,我带着一颗真心,一份诚意,听真话,道实情,进一步激发大团乡村振兴,给老问题找新出路,给新问题找最优方案,这样才能为我们的决策提供第一手的资料,让我们的工作推进更有底气,让我们的工作效能更获好评。春风万里阶前绿,桃花深处有人家,在此,诚心邀请您来到十里桃花海,缤纷金大团!
责任编辑:苏亚花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