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7日,太原市政府新闻办举行“小康圆梦”——太原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市文旅局专场新闻发布会,介绍了太原文旅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取得的成效、进步等相关情况。
近年来,太原市文艺创作繁荣兴盛,公共文化服务效能不断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成效明显,文化引领风尚、以文化人、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有效发挥,旅游产品供给不断丰富,项目建设扎实推进,设施配套持续改善,人民群众文化自信更加坚定、获得感幸福感更加充实,旅游业赋能小康社会建设效用突出。
太原市将助力贫困地区文化建设和旅游发展纳入整体工作布局,充分发挥文化“扶智”“扶志”优势,以优秀文化产品鼓励引导群众立志脱贫,以特色文化产业带动促进群众致富。2017年以来,每年开展“太原市免费送戏下乡”主题活动,截止2021年10月31日,共演出6316场,惠及观众达数百万人次。深入推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公共文化设施基本实现全覆盖,全市公共文化服务场馆全部实现免费开放,共拥有公共图书馆、文化馆设施面积101699㎡。发挥旅游在扶贫领域的天然优势,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加大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省乡村旅游示范村和“三个人家”培育力度,全市现有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3个,山西省3A级乡村旅游示范村9个、旅游扶贫示范村11个,“黄河人家、太行人家”21家,成为全市精准扶贫的典范。积极发展乡村旅游,实现资源变资产,稳步促增收。
多年来,太原市致力挖掘具有鲜明地域特色和民俗风情的本土文化,打造优秀原创剧目,走出了一条艺术创新之路,涌现出了一批文艺精品,多部优秀作品荣获国家级、省级荣誉。文化惠民工程方面,开展送戏下乡年均1263场,共6316场,让人民群众在畅享艺术大餐的同时,振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精气神。实施“五个一批”群众文化惠民工程,年均举办群众性文化活动21538场次,打造了一批群众文化服务品牌、培育了一批服务基层的群众文艺队伍、挖掘了一批乡土文化能人艺人、培养了一批乡村文化带头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体系进一步完善,全市共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18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65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160项,实现了分级保护的目标。
此外,太原市在持续推动晋祠-天龙山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的同时,还深入挖掘文化内涵、丰富产品业态,围绕“西山生态文化、汾河历史文化、千年府城文旅”三大旅游板块,不断加大投入力度,全力推动大景区及配套设施建设。太山、天龙山、晋商博物院、晋阳湖公园、太原植物园、太原动物园、太原古县城、晋阳里、太原方特、双塔公园、钟楼街、五一广场等一批景区景点建成或完成提升改造并对外开放,形成文旅资源产品矩阵。旅游产业发展格局得到重塑性优化,“旅游+”“+旅游”蓬勃发展,乡村旅游、红色旅游、工业旅游、研学旅游等不断涌现,一批新业态成为省级旅游示范基地(区)。建成了全长129.5公里东西山旅游公路,75公里滨河自行车专用道,汾河公园三期、四期全面建成,形成全长43公里汾河景观长廊,晋阳古八景的汾河晚渡、烈石寒泉古景新颜,山光凝翠,川容如画,锦绣太原美景再现。
下一步,太原市将继续发挥文化铸魂、文化赋能作用,全力构建“锦绣太原”旅游品牌体系,坚持培育和监管并重,有效维护文化和旅游市场体系;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全方位推动文化和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秦琴 刘连宏)
责任编辑:张煜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