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是经济高质量发展,重中之重是产业转型。为有效贯彻落实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深刻领会报告中“农业要特色转型,实现优质高效发展”的要求,按照市委“一谷驱动、两区牵引、两翼腾飞、一力保障”“1221”战略举措,我市重新梳理了“十四五”期间全市农业农村发展思路,努力建设农业高质高效、农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的“三农”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在全省走前列、作表率。
坚持“稳粮保供”。全面落实粮食生产补贴政策,保护和调动政府抓粮、农户种粮的积极性。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大力发展农业生产托管服务。在坚决遏制“非农化”、防止“非粮化”的基础上,立足优势特色,科学布局平川与东山的产业结构,在总量基本饱和的现状下,努力提高单位产值和品质效益,推动“粮、菜、果、畜、药”五大产业稳中加固、提质增效,实现“粮”稳产、“菜”增绿、“果”培优、“畜”扩规、“药”提质。
坚持“特”“优”方向。用好晋中国家农高区“金字招牌”,以有机旱作农业为主题,以“特”“优”农业产业为主导,着力打造立足晋中、辐射山西、面向全国的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典型样板。加快有机旱作农业示范市建设步伐,着力构建和完善有机旱作农业技术体系、产业体系、经营体系三大体系。致力为北方有机旱作农业探路,晋中国家农高区(山西农谷)有机旱作农业示范基地建成千亩龙生种园、千亩有机旱作谷子机械化生产基地、千亩智慧农机示范园、千亩花卉基地和千亩农大中试基地“五大示范园区”;扩建旱垣温室100个,成为北方地区最具特色的有机旱作农业典范。国家有机旱作实验室建设完成,黄土高原特色作物优质高效生产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已批复,功能农业重点实验室正在加快推进。实施品牌带农行动,强化品牌培育体系,到“十四五”末,全市再培育100个农业知名品牌。
坚持科技兴农。晋中国家农高区(山西农谷)入驻高新技术企业35家,5家企业正在申报,其中3家为农业类企业,省级以上重点工程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2个。山西农大24个省部级科技创新团队在联合项目攻关的同时实现成果转化,推广新品种、新技术900余项,有力支撑了科技兴农。加大种质资源保护和利用,加强种子库建设,开展种源“卡脖子”技术攻关。晋中国家农高区(山西农谷)在培育种子种业上创新突破,大力实施中国农科院花卉蔬菜种业基地、中国北方林果良种繁育基地、晋药堂中药材种质资源建设项目、龙生种业制种项目4个标杆项目,以技术为引领,构建全国农业高新技术汇聚高地。实施科技兴农行动,到“十四五”末,争取全市智慧农机大数据平台基本建成,建设10个2000亩的国外先进旱作农业机械集成示范区,全市主要农作物耕种收机械化率达到80%。遴选发布30个以上高产优质多抗宜机化主推品种、绿色品种。
坚持乡村振兴。把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为主攻方向,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以改善人居环境、提档特色产业、治理廊带沿线等为主要内容,持续扩大乡村振兴“一片一带一圈”范围和覆盖面,再创建200个示范村,争取到“十四五”末,全市廊带建设覆盖49个乡镇和374个行政村,分别占到全市的46.2%和21.4%。抓好乡村建设行动,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有序推进“厕所革命”,有效治理生活垃圾和污水,高质量建设“四好农村路”,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促进城乡绿色发展。
坚持改革突破。以平遥县全国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为先行示范,持续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大力开展农业生产托管,试点推进“农业保险+信贷”的增信模式,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培育和壮大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十四五”期间,发展提升以农业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为主的100个新型经营主体,每年培育50个经营制度完善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盘活集体资源资产,探索乡村治理新机制,让农业有希望、农村有活力、农民有奔头。
农业大有可为,晋中大有作为。我市将以更大的决心和力度,坚持立足农业特色优势,对标“加快建设全省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先行区”要求,实施特色富农、品牌带农、融合惠农、科技兴农、人才强农、治理利农六大行动,促进产业融合发展、城乡无差异发展,逐步实现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
责任编辑:张煜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