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奇的雨林、可爱的“多肉”、优雅的兰花……一年四季无论什么时候,走进太原植物园都能看到百花盛开、绿意盎然的美景。已经在太原植物园工作近一年的李玉荣,忙碌之余,总爱站在观景平台上远望西山,对这里的变化感触良多:“以前的西山没这么漂亮,植物园这里更是很多小煤场,太脏了,家里从来没干净过。”如今,不仅西山更绿了,河水变清了,李玉荣和附近的村民还能来植物园打工,在家门口挣钱。“以前这儿没人愿意来,现在好了,好多人羡慕我们呢!”李玉荣笑着说。
李玉荣的一席话道出了不少晋源人的心声,这正是晋源区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按照全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的部署和要求,在实施全域治山、系统治水的基础上,配合太原植物园、天龙山、太山等景区的提档升级改造,晋源区对全区的造林工程实施扩容提质,使林业生态建设达到“百花迎春、绿荫护夏、红叶衬秋、松柏伴冬”的景象。如今,放眼观之,清澈的河水从西山蜿蜒而下,太山、天龙山、蒙山等山体树木茂密,郁郁葱葱,四季有花开,推窗即见绿,一幅山水揽翠、景致怡然的绿色画卷正徐徐展现。
守一脉青山 筑牢生态屏障
驱车沿天龙山公路向天龙山景区行驶,目之所及皆为绿色,一朵朵白云时而在头顶,时而在腰间,“远看西山如画屏,郁郁苍苍三十里”的壮美景象让人浮想联翩。
在美如画卷的景色里,谁又能想到,之前因为采石场无序开采,西山的山体多处破坏、水土流失、自然灾害隐患严重。为恢复生态环境,按照太原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的部署,晋源区全面加强林业生态建设和森林资源保护,按照森林网格体系“点、线、面”相结合的原则,提高森林质量、提升森林效能,完成了连同天龙山在内西山沿线破损山体的生态修复,以及环城森林公园景观带的提质扩容,实现了生态林业向彩化林业、财化林业的转变,生态资源日益丰富,生态环境优美宜居,生态福利全民共享,生态文化蓬勃发展。
“天龙山海拔1350米,山高坡陡,工人打破传统工序从山顶向山下施工,削顶放坡,既有利于苗木栽植,又有利于蓄水,解决了山体修复的难题。”晋源区自然资源局综合服务中心负责人任建卿介绍说,西山的很多山体由于植被破坏严重,修复非常困难。在填土和种植过程中,由于没有路,海拔较低处用起重机运输,海拔较高的地方,全靠工人肩挑背扛才能将树苗和水运上山。
责任于心、躬践于行,晋源人以实干和担当已经让绿色成为最美生态底色。统计数据显示,晋源区现有林地20.53万亩,占到全区国土面积的一半,创建全国森林城市过程中,晋源区加强对现有林业资源的管护,在管护中层层落实责任制,改变过去“重造轻管”的思维和做法。同时,在管护中依法行政、依法管理、严格执法,为巩固全区森林资源安全,制定相关责任制和督查制,加强森林资源管护力度,严格管护措施,确保森林资源安全。
而且,按照太原市创建全国森林城市的要求,晋源区自觉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开展西山生态修复治理,修复山体数百万平方米,加之对天龙山、龙山、太山等景区实施提档升级,各个景区均是三季有花、四季有绿。“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又是经济财富。”从昔日垃圾遍地、炸山开矿的千疮百孔,到如今满目叠翠、层林尽染,蝶变的背后离不开建设者们的一片治山情怀。随着西山旅游公路、天龙山公路以及一批“四好农村路”的贯通,晋源区真正实现了城景通、村村通、景景通,不仅游客前往西山的旅游景点更便捷了,沿线群众也在家门口吃上了旅游饭。
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实施生态环境治理,最直接的获益者,当然是广大群众。昔日不起眼的西山已摇身变成了一个个风景别致的城郊森林公园,群众在享受生态红利的同时,建设国家森林城市的劲头更足了。在全市的统一部署下,晋源区正以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为抓手,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彩化财化行动,实施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试点、营造林等工程,到2022年底,国家森林城市指标体系五大类36项要全部达标,助力太原市达到申报“国家森林城市”验收标准,努力实现以绿养山、以绿保水、以绿护城,筑牢一道生态屏障。
护一域清水 扮靓一城秀色
山有山的风骨,水有水的风韵。对于北方缺水城市来说,“一湖点睛、一水中分、九水环绕”的资源弥足珍贵。
每天,吃过晚饭,孟小萍和几个老姐妹,相约着去冶峪河边的广场上跳舞。这样的场景,在以前,晋源区武家庄社区的居民不敢想。以前,冶峪河可是有名的“臭水沟”,武家庄社区被夹在晋阳湖和冶峪河的中间,遇上暴雨,两边都是悬河。如今,武家庄社区整体搬迁,冶峪河实施综合治理,实现了雨污分流,沿岸变身绿色长廊,防洪能力达到百年一遇。
同样,自从风峪河完成治理,家住古城营村的孙师傅有了一项锻炼内容,骑着车子在风峪河岸边的彩色健身步道上活动一圈。在附近住了几十年的孙师傅,谈及风峪河的变化,话匣子打开了,“你看看,这绿化得多美,附近的居民夏天也敢开窗了,大家出门也有地儿了。”作为旅游景观通道,风峪河最“骄傲”的亮点是河道挡墙外侧的彩色健身步道,与河道两岸栽种的金叶榆、黄栌、白蜡等葱郁挺拔的树木相映成趣,站在西山上向东望,风峪河已蝶变成一条宽约百米的景观大道。
冶峪河、风峪河的变迁,是太原市实施“九河”综合治理的生动写照,生活在汾水之滨的太原人有了临水而居的骄傲。除了辖区河道日新月异的变化,最令晋源人骄傲的还有已经干涸了30年的蒙山景区的寺依泉恢复自然流淌,晋源水域的地下水位逐年上升。除了寺依泉外,晋祠周边的泉眼已经基本都恢复了自然流淌,这是晋祠泉域水环境生态逐步改善的最好证明。
“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晋源人是这样想的,更是这样做的。水生态环境治理也是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的一项重要内容。在汾河百公里中游示范区先行示范段工程施工现场,晋源段的生态治理修复工程正在加紧实施,经过近一年的整治与修复,汾河百公里中游示范区晋源段美景显现。波光粼粼的水面上,多年未见的水鹭时而贴水飞翔,时而振翅齐飞,或自由自在地在绿洲或浅滩上休憩活动。三三两两的游人或驻足拍照或漫步河堤,尽显秋日静谧辽阔,“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盛景重现。
推动治水从“治污”向“提质”迈进,将汾河晋源段打造成城区段与农村段有机衔接、乡情野趣与人文景观交相辉映的水利长廊、景观长廊、休憩长廊、文化长廊,加之晋阳湖公园、太原植物园的开放,这正是晋源区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而取得的一个又一个的惊喜。
按照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的要求,晋源区还将因地制宜在汾河流域沿线实施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水岸绿化林和湿地公园建设,推进汾河流域生态保护与修复,开展冶峪河上游生态治理工程,逐步完善汾河流域绿色生态廊道建设,让晋源的水韵风景更加秀美。
借稻米振兴 靠百花致富
花塔村的稻田公园里,一株株秧苗在潺潺流水中随风起舞,颜色或深或浅的秧苗格外显眼。看着沉甸甸的稻谷,忙碌了一年的花塔村的村委会委员任富贵十分满意。花塔村地处难老泉泉域范围,曾是晋祠大米的主产区。经过多年的生态治理,随着地下水位的升高,晋祠大米重获新生。如今的稻田公园里,水稻长势喜人,丰收在望,作为晋祠大米的原产地之一,数百亩稻田承载了全村人的希冀。借助晋祠水域环境的日渐改善,“晋源稻花城”项目已正式启动,标志着晋源区农文旅产业深度融合又迈出重要一步。
除了晋祠大米之外,山川秀美的晋源区还有另外一张新名片——各色花卉带来的美丽经济,这是生态环境改善送给晋源的又一份礼物。
秋花绚烂秋草香,花卉小镇里各色菊花开得正艳,工人们忙得不亦乐乎,不停地按照订单将一盆盆鲜花打包装车,发往全国各地。如今的晋源已经是太原乃至山西省的“花乡”,花卉种植面积占全太原的60%,销量70%以上,花卉在晋源已经形成第一产业的支柱之一。“有花的地方景色美,有美景的地方自然不乏赏花客。”晋源区有关负责人表示,花卉是晋源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重点打造的特色项目,是布局农旅融合新格局、促进就业增收的重要举措。“这正是绿水青山带来的金山银山。”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千百年来,一幅幅恬淡静谧、优美宜人的田园图景印刻在一代代中国人的记忆里。美丽的生态环境能给人带来愉悦的心情,让人愿意在此驻足停留。带着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的使命,面对辖区群众企盼的眼神和小康社会的蓝图,晋源区上下一心,凝神聚力、精心谋划、周密部署,吹响了创森集结号,为辖区群众缓缓展开一幅乡村振兴的美丽画卷。按照最新制定的《晋源区落实太原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三年行动方案的实施方案》,下一步将持续推进综合性公园、区域性公园、专类公园建设,按照“拆围建绿、拆墙透绿、见缝插绿、应绿尽绿”原则,加大城市绿地建设力度,加大原有公园改(续)建力度。到2022年底,全区每年至少建设5处游园、5处绿地,基本消除公园、游园服务盲区,稳步提升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同时,以建设“玫瑰之城、浪漫之都”为目标,力争两年内在建成区范围种植月季、玫瑰等花卉十万余株,形成“花满晋源”的景观效果。
与梦想的约定催人奋进,给人以力量。看着秀美的山川、清澈的河水,晋源人在加快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的道路上,步履坚定,满怀信心,努力续写生态建设的新篇章。(李程 杨润德)
责任编辑:张煜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