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网——中国报道杂志唯一官方网站
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 要闻

守护生物多样的山西生态之美

发布时间:2021-09-01 09:55:24 推广 来源:山西日报

山西日报讯(记者 程国媛)记者8月31日从省生态环境厅、省林业和草原局举行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专题新闻发布会上获悉,近年来,我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正在形成,自然生态系统稳定性得到有效加强,85%的野生动植物得到有效保护。

据悉,目前我省现有野生植物2743种,陆栖脊椎野生动物541种,其中珍稀濒危保护物种褐马鸡、黑鹳、华北豹、原麝为山西四大旗舰物种。截至目前,全省已设立省级以上各类自然保护地272个,自然保护地面积占到全省国土面积的10%以上。

为了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良好局面,我省坚决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全面提升环境质量。今年1月-8月,全省11市PM2.5平均浓度39微克/立方米,首次迈进30+,实现了历史性突破,创有监测记录以来最好水平;2020年,汾河流域国考断面全部退出劣V类,实现了“一泓清水入黄河”;2020年,全省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97%,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达90%,实现了国家下达的目标要求。

此外,我省积极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始终坚持生态优先。大力实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京津风沙源治理和三北防护林等国家工程,启动太行山、吕梁山和“七河”流域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吕梁山生态脆弱区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太行山水源涵养、燕山-长城沿线防风固沙功能得到加强,“七河”流域森林植被覆盖率大幅提升,“五湖”成为三晋明珠,生态系统得到休养生息,黄河和京津冀生态屏障已然建成。全省生态功能呈现不断增强的良好发展态势。

持续打造示范引领,右玉县、芮城县、沁源县、沁水县、蒲县率先获得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命名,右玉县、沁源县获得“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命名。特别是右玉县,经过70多年坚持不懈的造林治沙,成为全国闻名的“塞上绿洲”,该县依托生态资源努力走出绿色发展的新路子,现在,以风光电项目、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特色旅游等绿色产业为龙头,带动了全县经济大幅提升,成为我省生态文明建设和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典型案例。

“十四五”期间,我省将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重要讲话重要指示,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继续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全面提升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监管能力,为建设美丽山西作出更大贡献。

责任编辑:张煜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顾问|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