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山西住房城乡建设系统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改革创新、担当作为,推动住建事业高质量发展再上新台阶,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了积极贡献。8月11日上午,省委宣传部(省政府新闻办)举行山西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系列新闻发布会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专场发布会,介绍了山西省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住房保障和房地产市场、城乡建设、建筑业发展、行政审批等领域工作的有关情况。
住房发展实现住有所居。全省累计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1.37万亿元,销售商品住宅面积1.8亿平方米,房地产市场保持平稳健康发展,对经济社会的贡献作用持续增强。累计开工各类棚户区住房改造106.94万套;分配政府投资公租房25.68万套,发放城镇住房保障家庭租赁补贴40.42万户,稳步推进人才房建设,约500万城镇中低收入住房困难群众和棚户区居民住房条件得到了有效改善。截至2020年底,城镇居民家庭人均住房面积由2012年末的30.64平方米增加至35平方米左右,户均住房达到1套,居住水平显著提高。
城市品质明显提升。完成市政建设投资4012亿元,新建市政道路8912公里,新建水气热管网7.69万公里;新增城市生活垃圾焚烧处理能力1.32万吨/日,太原等6个设区城市实现生活垃圾“全焚烧、零填埋”;新增污水处理能力140万立方米/日,城镇污水处理厂超标排放现象彻底消除,城市综合承载能力不断提高。创建国家和省级园林城市(县城)23个,“两下两进两拆”效果显著,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力度不断加大,城市面貌发生明显改观。深入开展城市管理执法体制改革,所有市县实现城市管理领域机构综合设置,11个设区市全部建成数字化城市管理平台,城市管理逐步走向科学化、精细化和智能化。
乡村建设成效显著。累计完成农村危房改造66.87万户,实现存量危房“静态清零”,“两不愁三保障”的住房安全保障目标全面实现。212个建制镇具备了生活污水处理能力,比2012年末增加了202个;农村生活垃圾收运体系覆盖的行政村比例达96%,整治非正规垃圾堆放点数量居全国第一,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总数达到15个,名村达到96个,传统村落达到550个,均位居全国前列,乡村历史风貌得到有效保护。
建筑业转型发展再上新台阶。全省建筑业年产值突破5000亿大关,建筑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稳定在5.3%以上,从业人员超过130万人,支柱产业地位不断稳固。具有特级资质的建筑业企业由2012年末的5家增长至20家,在全国率先实行了建筑工程质量终身负责制,11项工程获鲁班奖,33项工程获国家优质工程奖,行业整体素质显著提升。新建建筑能效提升了30%,绿色建筑面积占新建建筑面积比例达73.7%,18个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建成投产,累计实施装配式建筑1809万平方米,建筑领域绿色发展底色更加突出。重特大事故得到有效遏制,全系统安全生产形势平稳向好。
“放管服效”改革不断深化。持续推进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建立了全省统一的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管理系统和制度管理体系,推动实现“系统管人”“制度管事”的标准化、常态化审批服务模式,并在全国率先推行工程建设项目网上“不见面审批”,改革经验入选国务院办公厅典型案例。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取消工程造价企业资质审批,对建筑业企业资质核准实施告知承诺制审批,对所有建设类企业资质核准采取网上办理,切实优化审批服务。优化住房公积金管理服务,建成全国首家公积金数据互联共享平台,实现了异地转移接续当日办结、新开办企业住房公积金缴存登记“一网通办”,被住建部列为成功案例。(李程 李玉娥)
责任编辑:张煜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