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8日上午,山西省委宣传部(省政府新闻办)举行山西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系列新闻发布会第三场发布会。省民政厅党组书记郑红,省民政厅副厅长宋海兵,省民政厅副厅长、新闻发言人琚李梅出席发布会,介绍山西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民政工作方面的有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社会救助兜底保障扎实有力
山西省委、省政府不断强化社会救助的基本民生保障兜底职能,强化了“分类施保”“收入扣减”“低保渐退”“单人保”等保障措施,健全完善了“一门受理、协同办理”、动态管理、家庭经济状况核对、工作监管、投诉举报、部门衔接、绩效评价等工作机制,为各项救助制度的有效实施奠定了坚实基础。
从2009年起,省政府连续13年提高低保标准,“十三五”期间,全省城市和农村低保平均保障标准分别提高了27%和45.9%。在脱贫攻坚中,社会救助兜底保障的贫困人口达到51.5万人,占农村低保和特困人员总数的45.8%。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山西连续9次启动价格临时补贴机制,为困难群众发放价格临时补贴1237万人次、支出4.86亿元。截至今年6月底,全省共保障困难群众157万余人,实施临时救助20万人次。全省城市低保平均保障标准达到每人每月615元,农村低保平均保障标准达到每人每年5658元。
养老事业呈健康快速发展态势
第七次人口普查显示,山西60岁及以上人口为660.70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为18.92%,高于全国平均水平0.22个百分点。与2010年相比,60岁及以上人口比重上升了7.39个百分点。
山西立足“9073”(90%的老年人居家养老,7%的老年人依托社区养老,3%的老年人入住机构养老)养老服务格局,加快建设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养老事业呈现出政府兜底有力、城乡统筹发展、市场主体参与、健康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
数据显示,全省现有各类养老服务机构1001个,有城乡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7945个。城市养老着力强化顶层设计,搭建起山西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政策体系;加强设施建设,建成城市社区养老服务中心1026个;强化运行机制,大力推广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标准,实行标准化管理、标准化服务;强化融合发展,鼓励社区养老、医疗机构融合发展、共建共享,丰富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内涵。农村养老方面则注重破解难题,建成农村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6919个,全省涌现出8个农村养老示范县和75个养老示范村;注重托底民生,开展农村留守老年人关爱服务工作;注重对症施策,扎实做好农村敬老院提质升级专项行动,将分散在乡镇、符合条件的特困供养人员集中管理,改善了生活条件,提升了幸福指数。
此外,康养产业也取得长足发展。立足山西得天独厚的康养资源和禀赋,打响“康养山西、夏养山西”品牌,引进国内知名品牌,培养本土品牌成长。优先发展避暑康养、优化提升温泉康养、试点推进森林康养、培育乡村休闲康养、大力推进运动康养、着力推动中医药康养,六大板块协同发展,共推康养产业发展壮大。
省民政厅党组书记郑红表示,下一步,山西将蓄力打造养老服务品牌,满足老年人高品质养老需求。重点实施“431”和“1251”两个重大工程(“431”:“十四五”期间创建4个养老服务模范市、30个养老服务模范县区、100个养老服务模范机构。“1251”:打造10个社区养老服务品牌、200个社区养老服务示范机构、50个养老服务示范社区,100个社区养老服务示范组织),打造一批山西养老服务品牌,实现政府推动、社会参与、示范引领的养老服务发展新格局,构建起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全维度养老服务示范引领模式和机制,推动养老服务市场化、专业化、社会化发展。(李程 徐伟)
责任编辑:张煜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