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办”的房产证拿到手、滞销樱桃卖出好价钱、村里有了爱心书屋、免费体检送上了门……今年以来,为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青岛西海岸新区启动“我为群众办实事 第一书记见行动”活动,新区派150名驻村第一书记常态化开展多形式、多渠道的入户走访,开展问题摸底排查专项行动,用心用情用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截至目前,已收集各类问题370余个,核实办结问题283件。
甘当“卖货郎”解开销售结
北梁家庄位于铁橛山下,樱皇谷入口处,气候特别适宜种植樱桃。每年一到夏季,3亩多的樱桃丰收了,逄金江心情便大好,可老人今年却开心不起来。
“老党员、退役军人、失独老人逄金江今年70多岁,两个孙女还在上学,一家人靠樱桃园的微薄收入生活。”珠海街道副书记、乡村振兴工作队队长李锡军道出原委,“大娘身体不好需长期住院,逄大爷最近又做了阑尾炎手术,樱桃一时卖不出去了。”
6月7日,珠海街道乡村振兴工作队联合新兴街社区、小台后社区、热血情公益等单位干部党员和热心人士共50余人来到北梁家庄,为逄金江家的樱桃代言卖货。
“这大樱桃个大色艳,肉厚多汁,绿色无公害!”“樱桃味甘、性温,含铁量丰富,营养价值高着哩。”“现摘现卖,既好玩又好吃,走过路过不要错过。”活动当天,第一书记们分成三个小组,纷纷变身“卖货郎”,积极讲解樱桃营养知识,宣传揽客引导游客有序采摘。
“树上的果再卖不出去可就要烂了,我正在为这个事发愁就有人上门帮忙来了,这下可好啊樱桃卖出去了生活又有希望了。”短短两个小时,售卖樱桃3000多元,逄大爷紧锁的眉头渐渐舒展。
青岛西海岸新区地大物博,不乏樱桃、蓝莓、苹果、草莓、红薯、花生、茶叶、花馍等优质农特产品。现如今,“酒香也怕巷子深”,不少好产品打不响品牌甚至卖不出去,一些时令水果受天气影响还容易陷入滞销的境地。
对此,区派150名驻村第一书记用行动践行“我为群众办实事”,充分利用网络直播帮百姓卖货,引进大型商超合作带货,积极发动爱心企业和公益组织纾困,一大批优质农特产品从田间地头摆上百姓餐桌。
巧当“和事佬” 调出和谐音
“事情说开了,矛盾解决了,咱们俩家和好吧?”
“当然了,以后还是好邻居!”
时隔六年,田家窑村的王庆林和田德宝在驻村第一书记陈志超的调解下,终于了结了多年的“恩怨”,两个庄稼汉说起陈年往事也都有些不好意思。
“当时为了方便种地,俺们两家就互相换了一块口粮地,邻里邻居的关系都挺好,也没写什么字据都是口头约定的。”王庆林告诉笔者,两家从2011年起就换了地种。
2015年,老王耕种的田德宝的地被项目征用,国家拨付了18000元的青苗补偿款。随后,田德宝将自己耕种的老王的口粮田还了回去。不料,两个人后来却为这笔补偿款应该归谁所有闹起了纠纷。双方争执不下,多年的邻居也不走动了,村里面也不知道该给谁,这笔钱就一直没有发。
“两家闹到现在无非就是道理说不清,各自钻了牛角尖。”区检察院选派的驻村第一书记陈志超在走访摸排时了解到这一纠纷,主动和村两委干部找到双方调解,并用多年的专业知识做了剖析。道理讲清了,王庆林主动表示青苗补偿只要5000元,余下的都给老田,多年的疙瘩就此解开。
像这样的调解案例,陈志超的调解记录簿里还有很多。每一起调解案例都有双方当事人和见证人的签字,调解成功率达到96%以上,真正做到了小事不出网格、大事不出村、难事不出街道。
“将调解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力争为乡村治理、矛盾化解开辟出一条新路子。”6月18日,王台乡村振兴工作队第一书记真情调解工作室揭牌仪式在田家窑村举行,下一步,青岛西海岸新区乡村振兴工作队计划将此经验推广到更多的乡村和社区。
善当“贴心人” 铺出幸福路
家住长江路街道香江路社区的陈秀杰,十分热爱唱歌,退了休的她一直活跃在社区文化活动中,但是她和小伙伴们却有个苦恼。
“社区老年人多、爱好也多,可平时只能在小广场上玩,天气不好时就没法活动了,能不能想想办法为咱们居民建个活动室?”在一次座谈中,陈秀杰、赵连美等十多位居民向香江路社区的第一书记曲吉波提出了愿望。
听者有心。座谈一结束,曲吉波就把这件事提上了工作日程。经多方协调,他与社区书记解林栋筹集资金7万元,在社区打造了“幸福之家”活动室,并购入钢琴等乐器,还引入青职学院志愿服务团队为社区居民提供技术支持。
“真没想到梦想这么快就成了真,来‘幸福之家’活动成了我每天的必修功课。”陈秀杰们在这里结识了许多新朋友,生活过得愈发精彩。短时间内,香江合唱团、交谊舞队、现代舞队等相继组建,100多名社区居民参与其中,活动室每天都充满了欢声笑语。
“在我看来居民事无小事,以满足居民需求为导向,我们希望将学党史、办实事落到实处,进一步提升辖区居民幸福感、获得感。”眼下,曲吉波又在谋划打造第二处“幸福之家”活动室。目前,该工程正在施工阶段,预计7月份将投入使用。
除了“幸福之家”,曲吉波还为社区青年打造“奋斗之家”,挖掘社区居民创新创业成功典型,开展各种创新创业服务活动;为社区孩子打造“未来之家”,争取市财政20万元资金支持,打造社区科普馆。
建联系、聊家常、办实事,像曲吉波这样贴心的第一书记还有很多,他们把群众需求记在心里,圆了很多人的“梦”。派驻斋堂岛社区第一书记帮助社区孩子更换篮球架,派驻法家园社区第一书记协调区中医院到社区开展公益体检活动,派驻前湾港中路社区第一书记将“流动办公桌”搬进小区……一个个乡村、社区成为人们真正的“幸福之家”。(孙格格 兰美娜)
责任编辑:张煜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