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岁入伍,1967年随部队出国参加援越抗美,1968年入党,1971年出国援老抗美作战,1980年从部队转业……20年的军旅生涯中,王艾甫亲眼目睹过战友牺牲在自己身边,刻骨铭心地感受过军人的崇高和死亡的沉重。
今年81岁的王艾甫出生于左权县西关村,是省检察院退休干部。家乡左权特有的抗战历史积淀和他本人难以割舍的军人情怀,激励、滋养着王艾甫走上了一辈子倾囊收藏抗战文物的人生之路。
60余年来,就是再苦再难,王艾甫的收藏都没有停止过。他省吃俭用,戒掉了烟酒,每个月的工资除了维持基本生活外几乎都用在了收藏上,足迹遍及10多个省市,千余个村庄,走访上万农户。
1996年,王艾甫收藏过程中,于太原南宫旧货市场无意中发现了四大本“太原战役阵亡将士登记册”和84份未发出的阵亡通知书。四本《登记册》上,记载了866名阵亡将士的信息:姓名、年龄、籍贯、牺牲时间和地点,其中最小的战士年仅18岁。泛黄的纸张让他震惊了:本应存放在档案室、资料馆,或发给烈士亲属的珍贵资料,就这样流失到了民间。当时,他意识到了这份资料的分量,找朋友凑齐3000元买下。之后,经过向相关部门和党史研究专家求证,向参加过太原战役的老兵核实,王艾甫开启了为烈士寻亲的征程。
这一寻就是26年,王艾甫踏遍了全国十余个省市,总里程超30万公里。直到今天,他已为199名阵亡的将士找到了他们的亲人,为他们亲人找到了烈士的墓地;让烈士魂归故里,让烈士的亲人了却了几十年寻找亲人的心愿。
2009年,王艾甫携带上万件藏品回到家乡左权创办了辽县抗日战争纪念馆。该馆面积共430余平方米,共设6个展厅一个展区,抗战忠魂厅、侵华罪证厅、全民抗战厅、实物见证厅、群众路线厅、抗战核心厅、冷兵器见证区。从此,王艾甫把它作为义务开展国防教育的主阵地,讲述着左权人民群众参军、参战、支前,为民族解放事业做出的牺牲和贡献。
馆藏的很多展品都是极其珍贵的历史遗存,甚至是孤品,如日本出版的《画报》,从甲午海战到东京大审判共500余册,八路军一二九师师长刘伯承在辽县(今左权县)举办第一期游击战争训练班的石印本讲话稿,著名作家赵树理的小说《小二黑结婚》中原型人物判决书等。
王艾甫说,纪念馆展示的是抗战时期辽县(今左权县)百姓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故事,许多群众还能在这里找到自己的亲人。每一件藏品,都有一段真实的故事,与辽县(今左权县)的家家户户有着千丝万缕、密不可分的联系。
左权县许多民众都慕名而来,认真观看展览,在抗战烈士墙上寻找自己亲人的名字。左权将军的女儿左太北、刘伯承将军的儿子刘太行、陈赓将军的儿子陈知建等都曾专程来参观纪念馆。
2017年,王艾甫将抗战文献资料11224份(幅),实物2577件(个),固定资产1132件及整座院落无偿移交给政府,再一次用实际行动展现了一位老兵的家国情怀。现在,被聘为“名誉馆长”的王艾甫老人依然拄着拐杖,为前来参观、学习的人们不厌其烦地讲解、述说着那段不容忘却的历史。
“只要没倒下,我就要向社会、向年轻人讲好我们左权人民的抗日斗争历史,让后人不要忘了我们中华民族经历过的苦难和斗争。”王艾甫说。
一腔爱国情,半生公益路,王艾甫感动着社会,也赢得荣誉无数,“山西十大新闻人物”、中宣部“全民国防教育先进个人”,中组部“离退休先进个人”,并两次入围“感动中国”候选人。辽县抗日战争纪念馆被命名为“山西省国防教育基地”“晋中市国防教育活动中心”和“县级国防教育基地”。
对此,王艾甫显得很淡然,他深情地说:“我为烈士寻亲和办抗战纪实展览,是想让自己收集多年的藏品发挥更大的作用和拥有更大的价值,提醒自己和他人牢记历史、不忘责任、传承遗志,用实实在在的行动,践行习近平总书记的话,‘勿忘昨天的苦难辉煌,无愧今天的使命担当,不负明天的伟大梦想’。”(闫晓媛)
责任编辑:张煜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