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网——中国报道杂志唯一官方网站
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 地方

山西青铜博物馆推出山西传统银饰展

发布时间:2021-02-03 15:02:13 推广 来源:山西晚报

山西晚报讯(记者 孙轶琼)1月26日,山西青铜博物馆推出了迎新春特展“如银岁月美意延年——山西传统银饰展”。开展仅一周的时间,参观人数就天天攀升,屡创“新高”。此外,通过线上展示,公众也显示出极高的热情,大家除了跟帖点赞外,还写出了自己与银饰的故事,使得该展览成为时下“爆款”,提前搅热了文化迎新春的氛围。

本次展览汇集600余件各时期山西民间传统银饰,展品主要来自山西博物院,山西地质博物馆、晋国古都博物馆及私人藏家。展览共分六大单元,第一单元作为铺垫,着眼对世界范围内人类用银的历史进行简单梳理和回顾。第二至五单元为展览主体,聚焦明清至民国时期山西地区种类丰富、花样繁多的传统银饰,按功能分为头饰、项饰、挂饰及手饰等四个部分。明清时期,晋商崛起,随着民间财富的积累,老百姓穿金戴银的风气逐渐浓厚。无论富裕人家,还是寻常百姓,拥有银质首饰,在当时十分普遍。其中,四股钗、“双尖”大扁簪、宫锁、蝴蝶锁、葫芦形银饰件儿等极具地域特色,集中反映出山西人实用和扮美并重的审美取向和大气厚重、精于细节的“晋工”制作水平。一件件历经岁月打磨、依然熠熠生辉的银饰精彩诠释了“人民追求美好生活,是永恒的主题,是永远的进行时”。

据该院相关工作人员统计,该展览问世后,参观人数与日俱增,不少公众还纷纷致电山西青铜博物馆,咨询预约流程和参观事宜。此外,正值放假期间,很多家长也带着孩子们来参观银饰展览,在一幅幅老照片、一个个老物件中,寻找昔日生活中自己的“影子”。来自万柏林区的游客程先生,已到古稀之年,从青铜馆开门之际就泡在各大展厅内,问他印象最深的展览是哪个,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银饰展。“我祖籍就是平遥的,很多银饰我记得我奶奶那辈儿就用过,我家里到现在都有个银锁子。再看看展厅里的老照片,真是有太多的回忆了!”回忆二字,成为公众参观银饰展后所表述的最大的情感,这一件件银饰,串联起的不仅仅是古时人们对生活的表达,更串联了很多人的生活痕迹、儿时记忆。这也是该展览火爆的原因之一。

值得一提的是,该展览除了现场“火爆”外,线上互动也非常火爆,全国各地的网友都在山西博物院的官方微博和微信公众号下方留言。名为“德州头条”的微博大V留言说:“匠人的手打造了如此精致的银饰,真的看着爱不释手!”名为“罗利豪的网友”留言道:“不能到现场去看,在线上手机看也挺好的。”还有一些网友表示,看到这些展览的时候,仿佛穿越了一样,“山西的传统银饰有掩盖不住的美,而通过这些,也能看到爱美的古人们……”名为“偶像侦探”的网友说道:“这一份份岁岁延年的物品,想必承载了众多的美好心愿与祝福。工艺精湛、造型优美、种类繁多,想必也镌刻了古老的山西人民在与自然互动、社会文明演进过程中的历史足迹。吉利平安,应该是最朴素的美好祝愿吧。”一个银饰展览,传达出自古至今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这也是该展览“火爆”的原因之二。

在线上线下互动的同时,本次银饰展览更注重“情怀”二字。对此,还专门推出了“有奖互动”环节,邀请大家来说说和银饰的故事。该活动推出后,深得大众之心,不少网友留下了自己的故事。网友“浅夏”说,自己的第一件银饰就是个银锁,每次过生日都会佩戴,每长大一岁,银锁上还要再加上一个小银饰,一直戴到了12岁。网友“莎哥饭#哒哒哒”说,看到银饰,就想起孩子奶奶给女儿买的一把银汤匙,每次喂饭就给孩子使用。有一次爷爷错把银汤匙扔掉,奶奶硬是从垃圾堆里扒了出来。失而复得的勺子,代表的是奶奶对孙女的爱。看着网友们写下的故事,更是用银饰寄托了最为真挚的感情。

山西青铜博物馆馆长梁育军在接受山西晚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银饰展“火爆”,跟展览本身有很大关系,“这样的展览,和老百姓的贴合度高,因为大家都能看明白。所以这样的展览也是最有社会效应的展览,能够得到社会美誉度和老百姓的关注度。与此同时,通过这样的展览,也给我们日后的工作指明了一个清晰的方向,那就是一定要俯下身来,举办更多贴近百姓生活的展览,同时要深入研究公众的需求,站在公众的角度和立场,去引导提升大家的欣赏品位。”

据悉,不久后,山西青铜博物馆还将举办一场以铜镜为主题的展览,让展览贴近百姓生活,让百姓继续在老物件中感受生活之美好。

责任编辑:张煜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顾问|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