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全球产业、经济、政治格局都在发生变化,企业必须不断地创新才能够面对充满不确定性的挑战和机遇。12月18日,北京实创科技园开发建设股份有限公司作为承担中关村科学城北区开发建设和运营服务职能的区属国有企业,在北京市“两区”建设大力推进的背景下举办了2020中关村科学城北区年度创新论坛,旨在把握北区各创新主体之间存在的天然联系和协同发展契机,联合各方探索协同创新机制,推动形成“创新命运共同体”。
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政府党组成员、副区长林剑华在致辞中透露,今年前三季度,海淀区GDP总量达6150亿元,增幅4.6%,经济总量和增幅实现全市双第一,其中信息业、科技服务业、金融业贡献了65%以上。在“十四五”规划以及2035年远景目标的重大部署里,中关村科学城北区将是其中的重中之重,下一步海淀区委区政府将全力聚焦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和北京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积极发挥组织服务的优势,通过升级支持创新的政策体系,释放更加广阔的产业发展空间,不断优化创新生态体系,激活科技创新的内生动力,推动中关村科学城北区高速、高质量发展,努力当好各类创新主体成长路上的创新合伙人。
为什么中国第一家民营科技企业会诞生在中关村,为什么代表创新的电子一条街会出现在中关村?演讲嘉宾时代集团总裁王小兰为听众打开一部中关村的创新史。80年代的蒸蒸日上,90年代的风云际会,作为中关村第一代标签性创业者,王小兰告诉我们新经济要靠创业者去普及,不要小看带着新经济因子的草根创业者。在回顾和展望中,她生动地解释了中关村创新的动力之源,揭开了中关村创新基因的密码,中关村企业家创新的动力从哪来?敢为天下先,但不为一已之富,希望成就一番事业,希望成就有价值、有意义的人生。
“创新能力和创新意愿的割裂是阻碍创新的关键”“群众运动解决不了卡脖子技术”……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石墨烯研究院院长刘忠范的演讲引人入胜。“研发代工”是北京石墨烯研究院在体制机制创新方面的重要尝试。在这个模式下,研究人员有了清晰明确的技术需求牵引和市场目标,避免了当前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研究人员“闭门造车”、研究成果不接地气因而很难落地的现实问题。对于代工企业而言,从此就有了真正的研发团队和研发力量,确保企业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刘忠范院士说,这种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有助于改变以盲目追求发表论文为导向的当前科技评价体制,引导广大科研人员从事真正有价值的研究,让国家不断增长的科技研发投入能够真正开花结果。
北京实创科技园开发建设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陈晓智在演讲中介绍了中关村科学城北区的规划布局和产业发展。在他看来,实创股份承担着连接政府政策与驻区单位需求“最后一公里”的使命,是政府服务北区创新主体的重要抓手,公司的定位就是要当好“创新同行者”。
“通过对自贸区科创片区的空间梳理,已盘活释放优质产业空间700余万平米,其中已建成项目20个,在施项目6个,待实施项目99个。”他不仅介绍了自贸区科创片区空间梳理的最新进展,还详细介绍了实创股份在产业空间、科技服务等方面的创新举措。
“服务方面,实创公司秉承开放合作,协同共享的理念,重点促进四个方面的协同:政府与市场创新主体的协同、市场创新主体之间的协同、跨区域产业协同、产业与城市配套的协同,切实担负起政府职能延伸的重大使命。投资方面,实创公司与北区科技企业和研发机构紧密合作,深入产业链和创业链开展投资,目前公司通过基金和直投的方式,已累计投资12亿元,参与基金投资总规模超50亿,与北区众多企业结成紧密的战略合作伙伴。今年年内还将发起新设翠湖原始创新投资基金,进一步聚焦北区战略新兴产业生态。“十四五”期间实创公司计划每年投入5-6亿元,逐步将投资规模增加了30亿人民币以上。”陈晓智介绍道。
在各位嘉宾的共同见证下,中关村科学城北区发展促进会(筹)发布。本着共识、共商、共决、共建、共享的核心理念,一个促进交流,为创新主体搭建高效的沟通交流平台将在中关村科学城北区搭建起来。让科学城北区的创新主体们从“身在一起”变为“心在一起”, 变 “单打独斗”为 “携手前行”。
在访谈对话环节,华为、纳通医疗、施耐德、SAP、中科创星、航天宏图、闪联、拉卡拉等大型跨国企业、科学城北区头部企业的代表持续进行创新头脑风暴,分享真知灼见。
责任编辑:张煜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