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网——中国报道杂志唯一官方网站
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 现场

警惕微信红包背后的“微腐败”

发布时间:2016-11-11 16:00:16 推广 来源:法治在线综合报道

 加强政务微博微信建设,与群众拉近距离

  据报道,安徽一粮站副站长连收21个200元微信红包及接收现金、购物卡等,为粮贩子卖粮提供便利,被开除党籍,给予撤职处分。(8月23日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随着中央反腐力度的不断加大,送礼行贿的手段也玩起了新花样:从早些年拎着大包小包登门拜访,到后来用礼品册、提货券代替实物,再到现在利用电子商务提供微信红包、电子礼品预付卡等,可谓机关算尽。

  微信红包、电子预付卡等之所以成为“送礼神器”,一方面在于其隐蔽性,微信红包、电子预付卡等都是依托网络、移动终端进行交易,送礼者和收礼人不用见面接头,动动手指就能完成,不显山露水。另一方面,电子红包面额往往相对较小,以微信红包为例,一天单个红包最多200元,全天累计红包上限8000元,这种小面额红包往往打着人情世故、礼尚往来的名义,更容易让官员放松戒备。

  微信红包的出现,呼唤反腐手段的升级。相关部门应加强具有针对性的制度设置和追究机制,让制度发力锁住“变形红包”的喉咙,给“变形红包”戴上“紧箍咒”,充分发动群众力量,创新网上监督方式,实现对顶风违纪者的实时监督。

  中秋国庆将至,在以往“两节”也是行贿送礼的“旺季”。不过在今年反腐的高压态势之下,相信已经很少有人会明目张胆地顶风违纪。然而,“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行贿送礼已由“地上”转入了“地下”,通过微信红包的方式进行贿赂,虽然每次金额不多,但是积少成多之后也是一笔可观的数字。

  因此,在“双节”将至之际,严禁公务人员违规收受微信红包,除了技术防范之外,更需要各级纪检监察机关提高对“微腐败”的重视程度和打击力度。对顶风违纪收受“电子红包”的典型案例要严肃查处、决不姑息,同时完善相应的配套监管措施,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构建决策科学、执行坚决、监督有力的权力运行体系,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在各级纪委网站开设举报专区和曝光台,引导群众借助网络、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平台进行举报,盯牢“四风”新动向,形成科学有效的权力制约和协调机制,加强反腐败体制机制创新和制度保障,健全改进作风常态化制度。勿以恶小而为之,只有保持反腐高压态势,以零容忍态度惩治“微腐败”,才能让更多的党员干部主动对装着腐败祸心的微信红包说“不”。(作者:许谨谦)

  许谨谦:加强政务微博微信建设,与群众拉近距离

  近日,安徽省政府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政务微博微信建设的通知》,明确在2016年底前,安徽各市、县政府及省政府各部门要开通政务微博微信。(8月25日 《人民日报》)

  据报道,截至2016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已达7.10亿,其中微博月活跃用户数为2.82亿,微信月活跃用户数量已经达到了8.06亿。与其它社交工具相比,微博和微信具有用户数量庞大、发布即时快捷、裂变式传播等特点,这也使得微博和微信成为网民获取新闻资讯、参与交流互动的重要平台。因此,越来越多的政府部门也开始借助微博微信发布信息、提供服务,微博微信逐渐成为政府信息公开的便捷平台,在化解社会矛盾、平息网络舆情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逐渐成为党政机关创新服务模式、进行形象展示的新窗口。

  适应新媒体高度发达的现实,各级政府及时开通政务微博微信,极大地方便了广大网民通过新媒体平台最快最方便地获取当地的重要政策信息。与此同时,微博微信用户既是传播终端又是信息发布者,这种包含点对点、点对面的裂变式传播,又将大大增强政府重大决策部署和政策文件的“落地率”,拉近政府和普通民众的距离,进一步提升政府的透明度和公信力。

  开弓没有回头箭,在自媒体高度发达的今天,政府创新社会管理方式、依法推进政府信息公开是大势所趋,也是政府密切联系群众、转变政风作风的内在要求。各级政府开通政务微博微信,拓宽了政府和群众交流沟通的渠道,用网民“看得到、听得懂、能监督”的方式回应关切、释疑解惑,无疑将使政府各项经济社会政策更透明、权力运行更透明。事实上,一个政府只有廉洁高效透明,才会吸引更多粉丝的忠实拥趸,赢得最广泛群众的衷心拥护。

  不过,笔者认为要想真正做好政务微博微信,还必须做到以下几点:一是明确定位。各部门要以用户需求为导向,结合本部门职能和工作特点,认真做好政务微博微信的全面规划工作,精心设计具有部门特色的亮点栏目,提供群众关心关注的信息与服务。

  二是确保质量。各部门要以群众的信息需求为中心,把握微博微信发布的特点,及时、准确地向社会发布权威信息。要紧扣部门业务,定期发布重点工作,适时回应热点问题,及时通报突发事件动态和应对措施,人性化提供各类便民服务,确保信息能够满足公众需求。

  三是创新方法。创新网络表达方式,善于使用网言网语,善于将专业信息转化为通俗信息,善于将主动发布与回应发布相结合,信息发布与意见发布相结合,增强政务微博微信内容的人性化和可信度。

  四是增强活力。各部门要确保每天发布的信息数量,发布内容要贴近民生,尽量避免领导活动类新闻,语言要清新活泼,多用网络语言,少写官样文章,用有吸引力的内容带动政务微博微信活跃度,不断增强政务微博微信的影响力。

责任编辑:admin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顾问|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