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夏时节,步入山阴县骏宝宸农业科技公司种植牧草的田地里,盛开的苜蓿花散发出浓郁的芳香,苜蓿“草海”绵延几千亩,随风翻滚。伴随着收割机、打捆机的轰鸣声,一亩亩牧草摇身变成一捆捆饲草,带动企业和农户收益翻番。
这样的场面只是朔州市草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近年来,该市把草牧业和农产品加工业列入全市“2+7+N”产业体系布局,加快推进种植结构调整,提高产品附加值,以草为基,多元化发展牛、羊、奶产业,探索现代农牧业发展的新路径。
农种牧用 让农户想种会种
朔州,位于北纬38°。这是国际公认的草食畜黄金生产带,有着发展畜牧业独特的区位优势、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
曾几何时,朔州农民却“谈草色变”。
“草跟粮食抢肥料,怎么会种草?种了草怎么卖?”5年前,山阴县薛圐圙村农民王成运还存有这样的疑惑。
然而,在一场农牧业变革后,王成运抱着试一试的态度种下了20亩青贮玉米,一口气连着种了5年。“有专门的公司负责上门收割收购,收购价远高于普通玉米,还省去了机收、脱粒、晾晒等环节。”
王成运所说的这场变革指的就是:2015年朔州市被农业部确定为全国唯一整市推进的草牧业和粮改饲试验试点市;2016年,又被确定为北方农牧交错带农业结构调整优化的先行区。
朔州市抓住此项国家战略机遇,出台支持方案,创新金融、用地等政策扶持,引导支持农牧龙头企业建立完善集种植、收获、加工、销售于一体的草业发展体系,发展“农种牧用”,实现产业效益和农民收益双提升。
“产业链条我们做,农民只需问市场、问企业、调种植。”怀仁市奔康牧业开发有限公司负责人朱玉泽告诉记者,这些年来,公司花费3000万元进口了青贮、苜蓿播种、收割、打包等机械30余台,实现了牧草从种到收的全程机械化。此外,依托供需市场,引导亲和乡石庄村830户农户与公司签订土地流转合同,种植苜蓿1.2万亩。
“按照每年收割苜蓿草3到4茬计算,每亩苜蓿纯收益1000到1500元,公司的1.2万亩草场年销售收入可达1500万元。”朱玉泽说。
如何更好地调动农民种草的积极性?
山阴县骏宝宸农业科技公司用的是“科技种草+农业生产托管”办法。总经理郭玉平告诉记者,公司与山西农大、山西农科院建立了牧草育苗、浇灌、加工技术合作,推进种草和农业生产托管服务有机结合,最大程度降低苜蓿、青贮加工调制过程中受雨水影响造成的损失。
近3年来,骏宝宸公司运用农业生产托管聚集土地资源,发展规模草场,已经培养了朔州、大同116个村42个合作社近10万亩土地加盟托管体系,为4000多户农民提供了持续稳定的增收渠道。
农牧循环 让养殖变强变优
最近这几天,位于怀仁市亲和乡清水河村的朔美羊肉业公司现代化养殖场里,到处都能听到小羊羔“咩咩”叫的声音。公司年初新进养殖的5000只湖羊到了繁殖的季节,这可把董事长吴喜红乐坏了。
湖羊是我国特有的一种高繁殖力绵羊品种,湖羊皮皮板轻薄,肉质细嫩鲜美、膻味轻,耐粗饲,适宜北方地区圈养。
吴喜红正是看中了这点。在2018年,他把自家公司的羊舍全部进行现代化改造,新建现代化养殖棚舍3.5万平方米,随后引进5000只种母羊和105只种公羊,建立种羊繁育基地。
无独有偶。怀仁市金沙滩羔羊肉业公司也在准备建设现代化湖羊养殖基地,在现存栏6000只湖羊、育肥羔羊6.5万只的基础上,今年新增基础母羊5000只,存栏羔羊1.3万只。
为什么朔州市的肉业龙头企业纷纷扩大养殖规模,走现代化发展之路?湖羊的自身优势是一方面,还有一个秘诀就是该市饲草业日益发展,饲草品质稳定提升。
2019年,朔州全市种植优质牧草85万亩,牧草社会化服务组织、龙头企业发展到156个,日收割加工能力7万亩,生产全株青贮玉米100万吨、裹包青贮苜蓿10万多吨、燕麦草3万吨,草业销售收入7亿元。
“草业市场这么大,养殖业没有不发展的道理。”金沙滩羔羊肉业公司负责人袁建军说,湖羊吃上优质牧草,极大地改善了羊肉品质,肉制品深受“北上广”地区民众喜爱,企业的效益就越来越好。湖羊在生长中排泄的粪便还能“变废为宝”,成为有机肥,最后又反哺到牧草地里,让新的牧草更富有营养。当湖羊产业链形成纵向循环、横向关联这样一种发展模式后,湖羊养殖加工想不变强变优都难。
此外,各企业自建饲草料配送中心,辐射带动周边农户持续扩大优质牧草种植规模。通过种羊繁育项目,建立“龙头企业与家庭农场”相结合的生产模式,公司“供羔羊、收成羊”,实现龙头企业与农户的风险共担和利益共享。
“种养主体由‘单兵作战’向‘联合发展’,更多农民将受益。”市农业农村局局长石生华说。
如今,仅在怀仁市,就涌现出金沙滩、朔美羊年销售超5亿元的羔羊肉龙头企业两家。怀仁市还在筹建肉类交易中心,全力推动朔州优质羊肉走出山西、走出国门。
农牧结合 让产业集群发展
走进怀仁市仁德牧业有限公司,映入眼帘的是一栋栋整齐、干净的标准化牛舍。牛舍不仅配有先进的挤奶设备以及精准饲喂监控系统,甚至还装备了风扇、喷淋等防暑降温设备。这样的环境下,一头头奶牛膘肥体壮,乳汁充盈。这是一家以养殖优良奶牛为主的民营龙头企业。
朔州年平均气温3.6℃—7.3℃,全年日照时数为2600小时—3100小时,日照、温度均适合奶牛生长习性。全市每年各类农作物秸秆有近15亿公斤,发展牛羊草食畜条件独特,符合奶牛的蛋白质需求。
近几年,朔州市依托草业优势,走大草场、大牧场、草畜一体的现代化奶源基地建设之路,建成现代化奶牛场154座。采用本地产裹包青贮苜蓿、燕麦草,奶量奶质有效提升,日产鲜奶1300多吨,成为蒙牛、伊利、光明、新希望等乳业的重要奶源基地。
如何重振奶业雄风,朔州市老牌乳业企业古城乳业集团感触最深。“不管是灭菌乳、发酵乳还是配方奶粉,奶源品质是关键。要想提高奶源品质,发展本土化饲料是核心。”古城乳业公司董事长郭俊表示。
随着公司的发展,古城乳业公司打造出了一条发展本土化饲料的农牧结合模式——“公司+合作社+农户”。通过自建和带动牧草种植基地种植全株青贮玉米10万亩,紫花苜蓿2万亩,保障源头品质;完善入股分红、资产收益、提供担保、土地流转、就业增收等5种利益联结机制,提高养殖户、种植户积极性。
“照着模式做,奶牛户干起来积极,奶品质我们放心。”郭俊说,今年,公司计划投资2.3亿元打造5000头现代化奶牛场,目前基础设施已完成,首批进口的700头纯种荷斯坦奶牛近期就到场。
得益于优质牧草,朔州市生猪产业也发展迅速。近3年,先后引进大象集团、新希望集团等布局生猪养殖、饲料生产、屠宰加工为一体的现代化生产项目。2019年,全市生猪饲养量70.2万头,能繁母猪存栏6.4万头。
“资源有优势、政策有保障、产业有发展,农民就会增收入。”朔州市畜牧兽医服务中心主任兰世和感慨地告诉记者。
当前,朔州正重点打造一百亿元晋北肉业生产、一百万吨奶源生产、一百万亩饲草生产、一百万亩杂粮生产、一百万亩经济作物生产、一百万亩高蛋白饲用玉米生产等“六个一百”生产基地,以草为基,夯实牛、羊、奶产业发展前景,打造特色产业集群,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绿色动力。
记者任永亮
责任编辑:张煜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