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网——中国报道杂志唯一官方网站
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 文旅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

发布时间:2020-06-15 17:29:05 推广 来源:中国报道

文化遗产日自2006年设立,迄今已经走过了14个年头,是党和国家对保护文化遗产的高度重视和战略远见。在营造保护文化遗产的良好氛围,提高人民群众对文化遗产保护重要性的认识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

2016年9月,国务院批复住房城乡建设部,同意自2017年起,将每年6月第二个星期六的“文化遗产日”,调整设立为“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的设立,进一步彰显了中国对人类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的历史担当,体现了中国政府对壮美自然景观和悠久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高度重视,是生态文明建设战略性举措,强化了广大民众对世界自然遗产的认知体验,营造了全社会‘珍惜美丽家园、呵护自然遗产’的良好氛围。

党的十九大以来,尤其是党的十九届二中全会正式把“文化和自然遗产”上升为国家战略,这更加说明保护非遗文化的旗帜和道路是正确的,行动目标具有预见性和远见性。14年来,非遗文化开启了一系列“文化中国“”文明中国”之旅,公益活动遍布全国机关单位、城乡社区、祖国各地。从2019年开始至今实施了文化产业的谋篇布局,实施六大战略:人才战略、产品战略、项目战略、市场战略、平台战略、整合战略。

2020年6月13日是2020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进一步提高人民群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识,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营造非遗保护的良好社会氛围,文化和旅游部在遗产日前后集中开展系列非遗宣传展示活动。受疫情影响,今年的遗产日非遗活动以网络平台开展为主,各地的线下活动在服从当地疫情管控的各项要求和规范下举行。

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传统医药类、传统体育类、餐饮类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蕴含着中国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天人合一的理念,积淀了千百年来中国人健康养生的智慧。文化和旅游部将今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活动主题确定为“非遗传承健康生活”,正是要彰显抗疫中的非遗力量,引导大众从非遗智慧中受益,享受健康生活。

14年来,一群群追梦人用知识、用文化、用爱心、用行动托起了扶贫、救助、健康的一起起动人事迹,吹响了“中国非遗文化”的号角。吸引着众多国内各行领域知名青年学者加入进来:

专注于普通话语言艺术、古代文学、中华礼仪及少数民族语言文化研究的语言培训师陈昱铭。

席镜明青年文学作家作品《悲伤时,请继续保持微笑》获全国文学作品二等奖。

以及程芳、刘武生、于彬、张磊、王晓燕、王蔚彬、李京烨等百位优秀青年知识分子和文化工作者,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赞扬及全国中老年朋友的热烈欢迎。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众知识和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卓越创造力和思想情感的体现,其中蕴含的思想理念,对大众健康生活具有重要启迪和借鉴意义。非遗文化是一群追梦人站在历史的新起点,感到光荣和兴奋,同时感到压力和责任重大。

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工作,不仅对培育中华民族精神、弘扬中华文明、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保持世界文化多样性、促进国际社会文明对话、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们每个人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全体国人应携起手来,共同努力,为保护和弘扬中国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促进中国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张进宴 何晟)

责任编辑:张煜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顾问|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