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网——中国报道杂志唯一官方网站
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 地方

向幸福出发——写在榆社县脱贫摘帽之际

发布时间:2020-03-06 09:26:55 推广 来源:晋中日报

榆社县久冠服饰扶贫有限公司车间内,工人们正紧张作业。 王程东 摄

久困于穷,冀以小康。

数年勠力同心、众志成城;诸多艰辛努力、玉汝于成。2月27日,省政府正式发文,批准榆社县退出贫困县。

榆社,是我市最后一个脱贫摘帽县。

三年来,全县上下背水一战,攻克了无数艰难险阻,打造了易地搬迁拔穷根、特色产业促脱贫、“扶贫车间”保就业、“医养结合”强保障、“政策夜校”添志气等一批特色亮点。脱贫攻坚取得了历史性成效,走出了一条颇具榆社特色的脱贫攻坚路径,书写了脱贫攻坚的榆社样本。

“我们深深地感到,脱贫攻坚对榆社这个贫中之贫、坚中之坚革命老区的极端重要性,打不赢脱贫攻坚战,就对不起这片红色的土地,更对不起这里的贫苦百姓”

榆社县是世界知名的“化石之乡”,是闻名遐迩的革命老区,但它也是我市贫困面最大、贫困程度最深的县。

长期以来,受自然、历史和地理条件的影响,榆社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两不愁三保障”问题比较突出。

这里丘陵山地多、河谷平川少,百姓增收难。全县36万亩耕地中,坡地占84%,仅有的平地多处于沿河两岸,土质较薄,产量较低。

这里边远村庄多、公共服务少,群众生活难。近一半的村人口不足300人,这些村大多处于边远山区,群众住房条件差,安全隐患较大,而且上学就医都不方便。

这里户籍人口多、常驻人口少,农村发展难。人口大量外流,谋求发展的内生动力严重不足。2014年建档立卡初期,全县贫困人口17035户、48144人,贫困发生率42%,是我市贫困面最大、贫困程度最深的县,也是被上下公认的“比一些国定贫困县还贫困”的深度贫困县。

“所有这些,我们都看在眼里,也急在心上。”榆社县委书记张英杰说,“我们深深地感到,脱贫攻坚对榆社这个贫中之贫、坚中之坚革命老区的极端重要性,打不赢脱贫攻坚战,就对不起这片红色的土地,更对不起这里的贫苦百姓。”

于是,2016年以来的三年多,榆社县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并明确提出了“苦干三年坚决打赢争先进位翻身仗,拼搏四年全力实现提前一年脱贫目标,奋斗五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

脱贫攻坚是时代和人民赋予的历史使命。县委、县政府希望构建起“党政领导、部门负责、群众主体、社会参与”的攻坚体系。但是,因思想观念和发展意识所致,当地存在着严重的慵懒散作风和等靠要思想。干部工作的积极性不高,群众配合工作的积极性也不高。

市中医院放射科副主任边红英还记得刚到箕城镇峡口村驻村担任第一书记时,工作开展举步维艰。第一次召集“两委”班子、村民代表开会,走进村委会办公室,屋里面垃圾遍地,桌子上尘土厚积,杂物随处可见。“最气恼的是,预定的开会时间到了,参会人员还迟迟不到,好不容易人到得差不多了,屋子里已经烟雾缭绕,呛得人喘不过气来。开会的议题还没讨论出任何结果,两个村干部话不投机大吵起来,众口劝解无效,会议无果而终……”

提升干部群众的精气神,成为了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的第一仗。

喊破嗓子,不如干出样子。县委书记、县长带头遍访贫困村,深度解剖典型村,走访农家小院,踏勘河流山川,以上率下抓落实,以点带面求突破。全县28名县领导、27个市直单位、122个县直单位和9个乡镇,752名第一书记及驻村工作队员、7149名干部,包扶所有村、全部贫困户,一包到底,一战到底,不获全胜,决不收兵。

“白天走干访、晚上读写想”。县四套班子成员率领各级干部,天天吃住在村,日日走访入户,尽心尽力为贫困群众讲政策、谋发展、解难题、办实事、送温暖,工作不分昼夜,轻伤不下火线。创新开办了县乡村三级干部脱贫攻坚连线“夜校”,延伸举办“乡村夜校”,扶贫的同时扶智扶志,提高了扶贫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级做给一级看,一级带着一级干。苦干实干的号角吹遍了每一个乡村,箕榆大地真正涌动起了决胜脱贫的时代热潮。

“4029户、9614名贫困人口易地搬迁安置,占到全市搬迁人口的三分之一。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榆社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搬迁,有效解决了‘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突出问题,真正让广大贫困群众实现了安居乐业的梦想”

榆社县城东,新建的住宅小区文景苑格外醒目。这是榆社县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小区,建有11栋楼、750套房。

苗进刚是岚峪乡苗牛兰村人,家里三口人,分得了一套65平方米的住房,去年秋天刚刚搬进来。“住在这里好啊,你看这生活条件多好,水、电、暖都不用操心,孩子上学方便,我出门打工也放心。”苗进刚告诉记者,他们村里没有学校,为了孩子上学,妻子常年带着孩子租住在县城。“现在好了,我们的搬迁安置房就离学校不远。”苗进刚的妻子正陪着二年级的女儿在小卧室上网课,说起这套房子,她显得很满足。

同村的苗贵明也住在这个小区。他和老伴儿选择了一套48平方米的安置房。之所以愿意搬,是因为“看中了这个地方”。与旧村相比,易地扶贫搬迁的社区不但基础设施齐全,而且交通便利,孩子回来看望他们也方便得多。

都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但是榆社县大山深处的一些贫困地区,“水土”已经承载不了未来发展的需要,易地扶贫搬迁是解决这部分群众脱贫致富的根本之策。

3年多来,榆社县立足“边远散小”村居多、贫困发生率较高的现状,克服可用财力不足、群众故土难离的困难,下定决心实施易地扶贫搬迁。选择学校、医疗、商业及金融网点等公共服务较近,且交通便利的县城、乡镇所在地、中心村,合理布局了9个安置点,高标准新建了宽敞明亮、结构合理的安居住房18.6万平方米。在初定搬迁1635人的基础上,自加压力,投资4.8亿元,最终完成了4029户、9614人的搬迁任务。

榆社县委副书记、县长韩军告诉记者,全县搬迁人口占到了全市搬迁人口的三分之一,成为新中国成立以来榆社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搬迁,有效解决了“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突出问题,真正让广大贫困群众实现了安居乐业。

“摆脱绝对贫困的标志,是稳定实现贫困人口‘两不愁三保障’——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有保障”

在文景苑的东南角上,有一座独立小院,整洁静谧。这是榆社县创新“脱贫攻坚+医养结合”模式设立的文峰敬老院,属公办养老机构。

“我一个人过了一辈子,没想到老了老了,还过上了穿衣吃饭看病都有人侍候的日子。”76岁的裴俊生老汉跟记者说起他在这里的生活,面带笑意。

裴俊生是箕城镇石栈道村的五保户。去年7月,全县像他这样的特困供养人员,开始陆续入住文峰敬老院,有效解决了这些贫困人口“两不愁三保障”问题。

白林山是西马乡南白村人,他下肢肌肉萎缩,还患有糖尿病,是村里的特困户。之前一直跟着嫁到太谷的姐姐生活,去年7月首批入住了文峰敬老院。“医护人员精心照顾我的生活起居,像我姐姐一样耐心。县中医院还在这里设有医务室,像我这样的慢性病人,随时都能看上病。”

榆社县中医院派驻敬老院的护士牛德芳说,与别的养老院不同,这里的失能老人要占总人数的一大半,这是一个比较特殊的服务群体,每一位失能老人在生活起居上都需要精心照护。

文峰敬老院所实施的“医养结合”模式,是近年来逐渐兴起的一种新型养老模式。榆社县针对易地扶贫搬迁中无人照料、身体不便特困老年人的搬迁问题,在县城文景苑和云簇镇搬迁小区配套建设文峰敬老院、云簇敬老院,整合民政部门的职能优势和中医院的服务优势,探索推进“医养结合”社会化养老模式,不仅实现了医养资源的优化配置,而且能够为老年人提供及时便捷的医疗服务,确保了老有所养、老有所医。

“医养结合”只是榆社县有效提升社会保障水平的一个方面。

紧盯“三保障”目标,榆社县“以人民为中心”,织密义务教育网,阻断代际传递链;织密住房安全网,实现群众安居梦;织密基本医疗网,兜住健康水平线,在巩固提升中筑牢了发展基础。

“放下锄头进工厂,摇身一变成工人。扶贫车间开在社区里,离家近不耽误我照顾孩子,每月还能有2000多元的收入,真是生活、工作两不误,我特别满足”

易地扶贫搬迁,不仅要使贫困群众住上好房子,还要使他们过上好日子。

也就是说,宜居重要,宜业更重要。

这一点,榆社县箕城镇北枣林村村民李艳霞深有感触。

从“穷窝”挪进宽敞明亮的楼房,李艳霞当然高兴,但吸引她的并不单单是房子,还有就业岗位。

去年,李艳霞一家四口搬进了箕城镇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小区惠民家园。随后,她就在箕城镇易地搬迁扶贫产业园区内,找到了一份从事服装加工的工作,并且因为业务能力出众,她还被任命为小组长,每月工资能达到2500元以上。“放下锄头进工厂,摇身一变我也成为新时代工人了。每月收入稳定,离家又近,还能很好地照顾孩子,真是生活、工作两不误,我特别满足!”

搬迁是手段,脱贫才是目的。

为了让广大贫困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榆社县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后续产业发展政策的实施意见》,大力发展后续产业,两地发力做好“后半篇文章”,让百姓生计有着落。

在迁入地,采取“车间就业、转移就业、居家就业、公岗就业”四种模式促增收。其中,扶贫车间就业是最大亮点。全县规划建设10个扶贫车间,建设运营6个,吸纳贫困人口355人,人均工资2000余元。转移就业则是搬迁家庭脱贫增收的主渠道。转移就业上实现就业贫困人口2223户3355人,有劳动能力的搬迁贫困户至少一人就业率达100%。

在迁出地,深入实施“激活农村资源、促进乡村振兴”攻坚行动,实行“拆旧复垦+土地流转”一体推进,目前68个整体搬迁村已土地流转9个村,有20余个村达成了土地流转意向,实现村退资本进,为规模经营、产业转型奠定基础。特别是把土地增减挂钩政策与脱贫攻坚相结合,交易增减挂钩指标2000亩,收益3.6亿元,为脱贫攻坚提供了资金保障。

“产业是精准扶贫的‘牛鼻子’,产业也是农民增收致富的底气。产业找准了,路子走对了,‘钱袋子’变鼓了,我们的日子越过越舒心了”

阳春三月,万物复苏。

榆社县西马乡西马村设施蔬菜园区的草莓大棚内,一垄垄草莓长势喜人,等待采摘;西红柿大棚内,丰收景象令人沉醉。村支书任三明介绍说,整个园区建有86个大棚,全村共有86户贫困户,实现了户均一个棚。平均一个棚一年收入四五万,这是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的“钱袋子”。

在榆社县社城镇花卉种植基地,26座温室大棚内,返乡能人郭卫试种、示范的凤仙、小丽花等花团锦簇,生机盎然。该基地采取“村集体+公司+能人+贫困户”的发展模式,阳光大棚全部由贫困户种植。社城村贫困户张丁国负责管理其中一个大棚:“过去外出打零工,收入不稳定,现在家门口就能就业,还能学一门技术,以后增收致富也不发愁了。”

辣椒、烟薯、笨鸡蛋、羊肚菌、玉露香梨套种药材黄芪……春耕备耕时节,箕城镇峡口村第一书记边红英又在谋划新一年度的种养计划,以特色产业发展带动村民增收致富。

郝北镇王宁村发展小杂粮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已成气候,并逐渐形成了以王宁小杂粮加工厂为龙头的郝北镇小杂粮产业区。王宁村第一书记王鑫坚信:“产业找准了,路子走对了,农民的‘钱袋子’鼓起来了,日子就越过越舒心了!”

曾经“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耕生产,逐步向多元化、特色化的绿色农业转变,发展的道路宽了,农民的钱包鼓了。这些喜人的变化,与榆社县实行脱贫攻坚,全力推进产业扶贫密不可分。

榆社县持续扩张设施蔬菜、中药材、小杂粮和猪、驴、牛、羊、笨鸡等特色种养业的发展规模,健全完善“龙头企业+合作社+贫困户”的利益联结机制,精心打造了一批产业示范点,实现了“村村有产业、户户能增收”的产业脱贫目标。全县特色产业惠及贫困人口7.68万人(次),人均增收1800元。

再加上生态产业、光伏扶贫、旅游扶贫、电商扶贫、金融扶贫等,榆社县产业扶贫“组合拳”确保了贫困群众持续稳定增收。从2014年到2018年,全县农民人均收入从4171元增长到5901元,年均增幅达到10.3%。2019年达到6800元,同比增长15.2%,增幅全省第一。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2020年是脱贫攻坚“交总账”之年,榆社县不忘初心迈征程,牢记使命再出发,将继续完成剩余贫困人口脱贫任务,实现已脱贫人口的稳定脱贫,坚决做好脱贫攻坚“后半篇文章”,确保脱贫攻坚决战完胜!

记者 郭贵虎 张志丽 裴众

责任编辑:张煜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顾问|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