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网——中国报道杂志唯一官方网站
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 健康

来自晋中战“疫”一线的凡人英雄群像

发布时间:2020-03-05 09:20:18 推广 来源:晋中日报

大疫当前,他们是提刀上阵的勇士。以一颗赤诚的心,筑一道防护的墙、撑一片晴朗的天、暖一座冷清的城。

病毒凶悍,他们用行动做出强力回击。用生命守护生命、以涉险而行换得万人平安。

他们,是一袭白衣赴“疫”线的医务人员,是一身藏蓝护安全的人民警察,是党旗指引下阻击疫情传播、奋战一线的广大党员……

他们是凡人,却也是我们的英雄。

敬英雄、爱英雄,人人都来做英雄。市委书记赵建平,市委副书记、市长常书铭深入一线,在新冠肺炎定点救治医院——晋中市传染病医院,在疫情防控前沿阵地——平遥县,向英雄们致敬,也送去贴心的温暖和关怀;省公安厅两次通令嘉奖我市“参战”的民警、辅警;市委组织部出台九条措施,激励广大党员干部担当作为;新闻媒体全方位、多角度报道抗“疫”人物、战“疫”故事,《晋中日报》、晋中电视台以一系列生动鲜活的报道,树立起一个个英雄的形象。

疫情发生,却有更多的“战士”挺身而出!

他们以身涉险、前仆后继,为抗击疫情凝聚出磅礴的力量。

战病疫 救苍生 一袭白衣赴沙场

新型冠状病毒迅猛来袭。实时跳动的疫情新闻和数字,牵动着全市336万群众的心。封门闭户、居家防疫,在城乡群众不得不宅家避“疫”的时候,医务人员却匆匆整理行囊,奔赴病毒肆虐的抗击疫情第一线。

“妈妈,我想你!你快回来……”电话里儿子声嘶力竭的哭喊声,至今仍时时噬咬着张桂珍的心。可她擦干泪水,还是踏上了征程。因为千里之外的湖北,有更多需要她帮助和照顾的人。年前赵杰的爷爷去世,怕奶奶一人在家睹物思人,他把老人接到榆次过年,却在大年初一决定出征湖北。在挥别奶奶的那一刻,赵杰扭过身,泪水夺眶而出。生于1996年的他,实在不忍再看老人眼中满满的担忧。他们,是榆次区人民医院的护师。

李艳辉的妻子是一名护士,还有4周就要临盆。面对以身赴险、不知归期的丈夫,她选择做他坚强的后盾,她劝说家人:“我们一起为他加油!”他们,就职于祁县人民医院。

抗击“非典”时,刘晓勤和丈夫把5岁的女儿留给老人,双双奔赴一线。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她又一次背起行囊。她,是晋中市第一人民医院的战“疫”老将。

……

后退的理由千千万,抵不过让他们前行的那一个。

疫情当前,他们比任何人都明白病毒的残忍。前方未知的艰难险阻,也曾让他们心生畏惧。可是,他们还是选择前行——选择用自己的生命,去守护被感染患者的生命,选择用自己的血肉之躯,为身后的我们筑起生命的防线!

支援湖北,我市先后两批共有24名医务精英以身赴险;支援我市定点救治医院——晋中市传染病医院,来自各县(区、市)医院的190名医务人员争先恐后。

在参加一线救治中,他们面临的考验层出不穷。

2月26日,是我市第二批支援湖北的医务人员抵达目的地的第18天。在武汉市江汉区武展方舱医院,灵石县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大夫耿利飞在紧张忙碌中开始了又一天的工作:详细询问患者情况,记录患者病情,仔细审阅CT,耐心回复问题。一个、两个、三个……由他负责的病人有40多个,仅查房一个环节下来,淋漓的汗水便湿透了前心后背。

“头晕、恶心,只能大张着嘴呼吸”,这是祁县人民医院护师李京第一次进病房的感受。里三层外三层的防护服,双层的帽子、口罩、手套、鞋套,防护设备把他们保护得浑身上下密不透风,却也闷得难受。

因为防护服是一次性的,成本高、紧缺,医务人员穿上它进了隔离区,不能吃饭、喝水、上厕所,否则就会浪费一套。虽然工作时间是6个小时,但穿戴防护设备就要1个小时,加上要做其它准备,很多人饭都不吃就去上班。

厚厚的防护设备,无形中增加了他们的工作难度。王丽和李京来自同一所医院,她们在舱内的工作之一是为患者采集咽拭子标本。为了尽快熟悉戴着双层手套的操作,她们对着镜子在自己口中寻找准确的解剖部位。当同班的其他姐妹已经从厚厚的防护服中“解放”出来时,她俩还在衣不解带地练习。在默契的配合下,她俩第一个班次就成功为50多位患者采集了标本。

首批进驻我市定点救治医院(晋中市传染病医院)的裴圣琪医生第一个班下来,发现手部皮肤对消毒液过敏。此后两周,他手背上的红色疹子愈演愈烈,火辣辣的疼倒在其次,最要命的是会增加感染风险。同事劝他退出,可是他选择了坚持。

患者有恐慌心理,一遍遍地安抚、疏导;病人食欲不振,联系医院调配流食和半流食;患者听不懂普通话,提前制作对话卡片方便沟通;病人的生活需求,想方设法满足……战胜病毒,患者的身体状况和心情至关重要。在发挥救治、护理专长的同时,医务人员身心兼顾、呵护病人。

在武汉市江汉区武展方舱医院,灵石县人民医院护师张敏负责的患者中有位脾气火爆的阿姨。每次她发脾气,张敏都认真倾听,分析她急躁的原因。得知她一家三口都感染住院,而且分处不同医院,张敏耐心地宽慰她。得知她没带换洗的衣服,张敏把自己的新衣服给她带来。祁县人民医院医生赵海明“火眼金睛”,在一个两次核酸检测呈阴性、血检指标正常的CT片子中,发现一处微小的新增病灶,避免了患者出院后的病情反复。

在晋中市传染病医院,医疗救治组组长程劲光是医务人员的“主心骨”。大年初一,他牵头仅用24小时就制订了各类应急预案等20多项,落实了首诊负责制等医疗核心制度。刚开始收住患者的十几天,他每天只休息两三个小时。护师刘晓勤负责的病人中有个小患者,入院后一直喊“肚子疼”。刘晓勤每次轮班先去看他,给他揉肚子、陪他聊天解压。在她的用心呵护下,小患者痊愈出院。

在市、县、乡、村,全市20509名医务人员、计生人员放弃休息、全员上阵,或治病救人、或参与防控。疫情面前,他们是身着白衣的勇士,与疫魔博弈,从死神手中抢夺生命、守护生命。

进疫区 守防线 头顶警徽护平安

“今年4月就要退休了。在这非常时期,我应该带头,要不就没有机会了……”这份请战书,源自己有30多年党龄的老民警——和顺交警大队二中队中队长白应生。战“疫”打响,他第一时间请愿到防控一线,站好最后一班岗。在位于辖区207国道的石岩坪防控卡口,他连续15天、每天要坚守24个小时。山区的深夜寒风呼啸,患急性脑梗还在恢复阶段的他,和年轻民警一起,守护着疫情防控的“大门”。

医务人员舍生忘死、抢救生命,奋战在与病毒“交锋”的前线;人民警察奋不顾身,冲锋在疫情防控的最前沿。在他们中间,有很多像白应生一样的老民警、老党员。

如果说平遥县是全省、全市疫情防控的关键区域,已经确诊10多例新冠肺炎患者的杜家庄乡苏家堡村,就是疫情防控的“重中之重”。在苏家堡村,人们常常可以看到一个体态微胖、走路一瘸一拐的警察身影,他叫任鹏风,是市公安局交警支队四级高级警长,也是该局首批驰援平遥抗“疫”工作队的一员。

病毒肆虐,人人惶恐。任鹏风却是那个最无畏的人,一开始防护服不足,他总是让给其他同事,把危险留给自己。因为患有痛风,往常他连续站立30分钟脚踝就会酸痛难忍。防控期间,他每天站立时间长达十几个小时,腿脚的疼痛可想而知。痛风患者每天须饮水超过2升,尿酸才能顺利排出。工作繁琐,又穿着防护服,任鹏风每天从早上8点工作到晚上8点,只有中午吃饭的半个小时可以喝点水。饮水不足,让他的病情雪上加霜,可他没有退缩。

娄超尘是市公安局开发区分局汇通派出所的一名民警。2月22日,他收到派出所发出的“最后通牒”:请你立即停止工作,谨遵医嘱,安心休息治疗。就在前一周,因严重缺乏休息,娄超尘尿结石复发。出院后,他不顾医嘱重返防控一线。所领导无奈,只好向他发出“强制休息令”。

这,就是我们的人民警察!在群众生命受到威胁的时刻,他们选择挺身而出。哪怕病毒凶残,他们藏蓝色的身影,总能给予我们呵护和温暖。

他们中间,有“非典”时就曾冲在一线的“战士”,比如高校分局政委苏维东。17年过去,当年的“小苏”变成了“老苏”。有过26年军龄的老父亲鼓励他:“去吧!干公安的,就应该冲在前面!”被喻为介休“守门人”的交警范伟、李志明也是“非典”战士。17年后再上战“疫”前线,改变的是时间,不变的是他们为人民服务的初心,以及战胜疫魔的信念。

他们中间,有很多“民警之家”,他们无愧于人民警察的称谓,却独独欠了孩子很多。

王鹏是晋中交警支队二大队机动中队的辅警,妻子是西南街派出所的民警。从大年初一至今,夫妻俩就各自战斗在防控岗位上,留下10岁的儿子独自在家。

范永鹏“一家三警”,自初一开始就再没“同框”过。范永鹏是交警支队三大队长凝中队的辅警,24小时在路面一线工作,下班后在中队自行隔离;妻子李易容是大队办公室内勤,每日对辖区内从防控重点地区返回的车辆进行核准,精准缉查布控。他们3岁的女儿,只能由老人照顾。父亲范应平节前做了胃切除术,还在恢复期就递交了奔赴一线的“请愿书”。

隔离病毒不隔爱,他们以力所能及的小事,温暖着这座城市。

2月2日,和顺县公安交警大队车管所所长武晓东负责的监测点,途经一辆来自武汉的机动车,车上坐着两名武汉人。武晓东询问得知,两人因为高速服务区关闭,无法给车添加燃油,无奈之下才驶离高速。为了避免病源的输入,同时确保两人的安全,武晓东让他们在高速口等候,自己到加油站打油,为车加满油后,才放心地看着他们驶离。

在我市新冠肺炎定点救治医院,从1月25日(农历大年初一)至今,由市公安局城区分局设立执勤点,执勤人员24小时在岗。新华街派出所辅警张文灿主动请战,坚持固定执守。派出所领导让他轮换岗位,他说:“我已经在这里了,就不要让更多的同志们来冒险了!”

守一道门,护一座城。这,就是我们可敬可爱的人民警察。

守村口 驻社区 党徽闪闪筑防线

如果说医院是抗击疫情的战场,乡村、社区就是阻断疫情传播的一线。

在我市的2749个行政村、138个社区,基层党组织带领广大党员冲锋在前,筑起一道外防输入、内防扩散的“钢铁长城”。

“抗击疫情,党员先行。关键时刻必须冲在前、干在先,守护好村民。” 这是刘兴平在党员动员会上的一席话。刘兴平是平遥县隔离村——杜家庄乡苏家堡村的支部书记。为打赢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该村党支部带领党员提前行动、分工合作。刘兴平负责调配物资;村委主任张国祯带村民对村内进行消毒;支委委员郝照负责宣传、信息采集、医用物资发放等;9名党员齐上阵,确保排查、登记、隔离、消杀、宣传、值守、分配、调度等各个环节“零失误”。党员带动,全村人同心同向,第一时间封村、对武汉返乡人员封户、对武汉返乡人员专防专控、未封户村民不得随意流动。群防群控、严防严控,苏家堡村为平遥乃至全市、全省的疫情防控提供了样板。

在祁县丹枫路社区,6个基层党支部的123名党员主动请战,协助10名社区干部紧急排查56个小区约9000余人。他们发布疫情基本情况、防控信息、健康科普知识及辟谣通报信息;为疫情重点区域返乡人员采购口罩、消毒用品以及蔬菜水果等物资。退休党员自掏腰包购买消毒液,义务消毒。他们说:“年纪再大也是党员,党员就要有担当,遇事就要冲在前!”

一个支部是一座战斗堡垒,一名党员就是一面鲜红的旗帜。

“没事,我顶得住。” 这是每天超过16个小时坚守防控一线的李光峰,生前最爱说的一句话。李光峰是平遥县宁固镇净化村治保主任,疫情发生后,他带队全面精准排查,为武汉返乡隔离人员做思想工作、提供暖心服务,在村里设立的卡口上严防死守。30多天像陀螺一样连轴转,村民们安全了,他却因劳累过度突发心脏衰竭,永远倒在了防控一线上。

厚厚的口罩背后是熟悉的脸,关上的门里是敞开的心。常变红是榆次区晋华街道菜园社区副主任。正月初一以来,她的红马甲就成为闪现在各个角落的一面旗帜。排查得知有一户三口之家从武汉返回,她告知他们要在家自行隔离14天。为了让他们安心隔离,常变红24小时开机,及时和社区工作人员购买食物并送货上门。一家人感动极了。在常变红的带动下,居民积极提供信息,小区物业配合消毒,网格长做好宣传,辖区诊所赠送口罩……社区上下一心、群防群控,守住了疫情防控的 “安全门”。

“妈,儿不孝,您一路走好,现在是抗击疫情的关键时期,您老人家在九泉之下一定能谅解我们……”1月31日,在乌金山镇杜家山村,村党支部书记杜永红哭得撕心裂肺。在五六名乡亲的帮忙下,将母亲入土为安。母亲过世后,杜永红严格执行关于丧葬事宜从简从快的要求,不设灵堂、不穿孝服、不播哀乐、不放鞭炮,亲朋好友被他“拒之门外”,母亲离世不到24小时,就办完了丧事。

66岁的任莲娥是榆次区近城村干部中最年长的一员,连续32年任妇女主任。她说:“疫情面前,地不分南北,人不分老幼,都有守土抗‘疫’的责任。”身体不适去医院打完点滴,一转身她又出现在执勤卡口上。

党员带头、举家上阵。在平遥县南政乡蒋家堡村,70多岁的张振业和女儿张峰梅同为网格长,父女俩奋战在抗击疫情一线,全家人也跟着上阵。城西街道康宁社区第六网格长柳春梅为武汉返乡隔离户送物资、拉家常、倒垃圾、解难题,成为隔离户“最熟悉的人”。51岁的退役军人张新颜,每天最早出现在值守点,一天两次消毒,骨折躺在病床上还念念不忘疫情防控。他的妻子作为志愿者,每天义务为一线防控人员烧水做饭、送水送饭。

党员奋勇向前,群众不甘落后。57岁的段勇伟是平遥县海子社区的志愿者。白天,他勾兑好消毒液后,穿着防护服、背着16公斤重的消毒液,一天两次为街道、社区、小区关卡、辖区的主干道等区域进行消毒,常常汗流浃背。他把累活、苦活都扛在自己身上,给社区配送、搬运物资。辖区有武汉返平户,他主动承担起值守任务,白天帮环卫工人收集处理生活垃圾,晚上值守夜班、全面监控。老伴心疼老段,让他休息会儿,他说:“疫情防控,每个人都应该出力。等疫情过去了,我再休息。”

他们,就是这样一群无私又无畏的人。在广大农村、社区,在每条街巷、每个角落,他们充分发挥着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不仅是群众的贴心人和“主心骨”,更是群众的“保护神”。他们像一团团火焰、又如一颗颗星辰,带领广大群众联手抗“疫”、共克时艰,让胸前的党徽熠熠生辉。

“我每天在窗户上看到你们张贴标语、检查防护措施的身影。你们是离我们最近的抗‘疫’战士,你们辛苦了。我们要好好学习,做一个能够保护别人的勇敢的人!”经纬小学的赵天邦、赵唯珈兄妹俩在《给社区抗“疫”战士的信》中这样说。他们用自己的2000元压岁钱购买防护物资,向社区工作人员表达最真诚的崇敬。

医者无私、警者无畏,党员带头、呼应者众……大“疫”当前,那些忘我奋战的身影,笔墨难以一一触及,却终将被历史和人民牢牢铭记——他们是凡人,更是英雄!

记者 曹丽 张莉芬

责任编辑:张煜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顾问|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