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把劲,下午发完货咱们发工资!”村党支部书记王永安一声吆喝,陵川县附城镇丰西村村口的景丰灯笼厂车间里欢腾起来。“我给我娃早就瞧好新衣服了。”“我家那口子让多割点肉。”听着妇女们的拉呱,在一旁装箱的王永安乐得直不起腰。
虽然“还欠着一屁股外债”,此刻的王永安却是那样的开心。春节临近,灯笼厂到了生意最红火的时候。“所有的灯笼卖出去,收入能有10来万。这条路走对了!”1月13日,忙碌着的王永安一脸兴奋。
2017年,在易地搬迁、医疗救助、光伏发电等国家政策支持下,全村128户就有70户贫困户的丰西村脱了贫。然而,王永安和扶贫干部们却并没觉得轻松。“没有好的产业带动,不能持续发展,‘帽子’摘了又返贫怎么办?”建大棚、种连翘……这几年,为了能让大家走上长久的致富路,村里引进过不少项目。但是,绕不开规模小、劳力少的症结,都没见到太好的效益。王永安一筹莫展之时,2019年春节前,村里老匠人送来的一对灯笼照亮了王永安的心。
“工艺不复杂,弱势劳动力也能参与;市场不小,还不怕库存、不怕过期。”王永安冒出制作灯笼的想法,也得到了扶贫干部和村“两委”的支持。半年多的全国各地考察、学习,更让他掌握了技术、认准了方向、下定了决心。
可是,想法是好,集体账上没钱,谁来投资?一开始就让村民们入股,谁会愿意承担风险?“我个人带头。”2019年8月,带着执念的王永安倾尽积蓄,贷上款、借上钱,加上扶贫支持资金,办起了这家灯笼厂。
“真没想到,我还能挣上钱。”坐在家里的茶几旁,58岁的村民韩金山正熟练地扎着灯笼架。6年前,韩金山患上肝硬化。干不了重活儿的他不仅带不来收入,还成了家里的负担。在王永安的动员和教授下,村里好几个“老弱病残”村民有了不用出门的工作。“我和老伴儿两个人扎,一天挣100多块哩。”韩金山笑着,脸上的皱纹聚成了一朵花。
村里开起灯笼厂,原来一到冬天只能“闲拉呱、打麻将”的十多位妇女走进车间、挣上了工资。“我们一天干六七个小时,能挣50多块,还不耽误接送孩子、给家里做饭。”在车间里给灯笼画线的王艳霞说。负责缠裙工序的张建梅现在一天能缠300多个灯笼,每月收入2000多元。“这是熟练活儿,越干越快,越快挣得越多,越干越有心劲。”
靠灯笼致富,销售是关键。凭着脸熟,王永安跑遍周边村镇,订出去不少,但这远远不行。想到了开辟互联网市场,王永安把在城里工作的儿子、儿媳“逼”回了村。在他们的运作下,微信、淘宝、抖音等渠道纷纷建起来,质优价廉的“景丰灯笼”被卖到了全国各地,最远还收到新疆的订单,这几天更是供不应求。丰西村第一书记、扶贫工作队队长苟文涛告诉记者,在帮扶单位——晋城市文化和旅游局的联络下,有关景区也已开始接洽灯笼采购,“陆续带来大订单”。
织纶灯、羊皮灯、LED旋转灯、吉祥如意灯、年年有余灯……站在挂满各式灯笼的库房里,王永安的脸被照得红彤彤的。“几个月的时间就看到了效果。我敢肯定,很快就会有更多人积极参与进来。不光是参与做,还会有信心投资入股,共同把咱丰西村的灯笼产业做大做强,让大家都过上红红火火的好光景!”满面红光的王永安说着,神采飞扬。
记者 李志军 王天晓
责任编辑:张煜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