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网——中国报道杂志唯一官方网站
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 要闻

大同织起“救助网”,用心筑就回家的路

发布时间:2020-01-09 08:43:12 推广 来源:山西晚报

华灯初上,夜色璀璨,霓虹如诗,留一盏温暖明亮的灯,那是家的温馨。而此刻你是否会想到,在城市的角落里,有这样一些以天当被、地当床的露宿者,或因疾病,或因意外,他们忘记了回家的路……

为了让每一颗流浪的心拥有家的温暖,从茫茫人海的搜救,到回归社会前的给养,再到帮助他们与亲人的团聚,大同市民政救助部门和社会爱心团队用大爱密织起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爱心救助网”。

230余人献爱:众里寻他千百度

2019年12月6日,寒夜里,气温骤降到了-19℃。

在大同市平城区北苑路地道口附近,一名目光呆滞、衣着单薄、看起来35岁左右的男子,蜷缩在一家超市门口的角落里,冻得瑟瑟发抖,喃喃自语……

此时,由大同市救助管理站牵头,14家爱心单位和社会组织参与的230余人搜救队伍,正在平城区展开一场夜间联动搜救露宿者行动。

“我是搜救六组,我们在北苑路地道口附近发现一名露宿男子”,20时20分,对讲机里传来搜救人员的声音。

“穿得这么单薄,别冻坏了,跟我们回救助站吧。”搜救人员纷纷上前劝说。男子怯生生地抬起头,停顿片刻后用力点了点头,便快步走向救助车。那晚,回到救助站这个“家”,男子终于可以美美地睡一觉了。

露宿者因身体、心智、心理因素,导致他们失去求助的本能,尤其在寒冷的冬天,脆弱的生命更增加了一分危险。近年来,大同市救助管理站广泛发动社会爱心资源形成线上、线下多重救助通道,建立起多家爱心单位和社会公益组织参与的联动救助机制。2019年又引进4家专业巡查救助队伍,充实街面巡查救助力量,构成多频次、多力量、纵横交错的巡查机制,做到及时发现、及时救助。

街友庇护工作坊:回归社会加油站

走进大同市救助管理站“街友庇护工作坊”,一件针脚细腻、带有绿色花蒂的玫瑰色布艺苹果让人爱不释手,“苹果”上面画的笑脸形状更是可爱。

这件布艺苹果是站内自称许志英的受助人员所做。5年前的农历正月初九,衣衫褴褛、蓬头垢面、一言不发的许志英,被110民警护送到救助站。5年多过去了,她从简单的刷牙、洗脸学起,生活能自理,还学会了绘画、剪纸以及几十种手工作品的制作。

2019年8月,站里成立了我省首个“街友庇护工作坊”,为受助人员开设了手工布艺、串珠、煤雕等手工制作课,通过专业化的技能训练,锻炼受助人员的手眼协调能力,使之最终能有一技之长。“与受助人员接触一段时间后,才真正感到救助站能让他们发生这样的改变真不容易。”培训老师席娥娥说。

为让受助人员日后可以更好地回归社会、融入社会幸福地生活,这几年救助站做了不少“功课”,有游戏活动、趣味运动会等丰富多彩的站内生活,有观灯、游园、观影等户外活动,有开启心智的社工课,有学一技之长的“街友庇护工作坊”。在这个温馨的港湾里,救助站工作人员用点滴真爱,让每一位受助人员在站内度过一段美好的时光。

55次心理辅导:抚平心灵创伤

“这几年,老平房的住户大都搬走了,我和老伴没敢搬,就怕他有一天回来找不到我们。太谢谢你们了,我们一家人可团聚了!”

近日,离家6年多的受助人员张少华终于在朔州市救助管理站与父母团聚。年近七旬的母亲一边紧握儿子的手,一边抽泣着,年已七旬的父亲也在一旁默默地抹着眼泪。张少华的母亲曹丽萍说,43岁的张少华因小时候发高烧留下抽风后遗症,走失前,他出了家门自己也能回来,自打2013年走后再也没回来,他们老两口守在老平房等呀、盼呀,泪都流干了。“太感谢救助站了,把他照顾得挺好。”

护送张少华回家的救助站工作人员也流泪了。为了给受助人员找到家,站里的每个人都付出很多。张少华是2013年3月入站的,去年1月开始接受心理辅导,共接受一对一心理辅导17次、团体心理辅导38次。55次的心理辅导终于打开了张少华的“心门”。2019年10月,张少华配合心理咨询师填写一份表格时,写下了自己的名字、家庭住址。

近年来,通过不断探索、实践、积累、完善,大同市救助管理站已形成“传统寻亲、互联网科技寻亲、志愿者合作寻亲”三位一体的多元化寻亲机制。仅2019年1月到12月26日,该站已为82名无身份信息的滞站人员找到亲属,滞站时间最长的有12年之久。

山西晚报记者 郭斌 通讯员 张向华

责任编辑:张煜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顾问|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